一所小学,在校生竟超5000人,其中,一年级招生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班级数目更是高达20余个。午饭时间,食堂难以容纳众多学生,他们不得不分批分时进食;礼堂空间有限,开学典礼也只能派代表参加;每天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总是拥挤不堪。近年来,各地纷纷出现了生源暴涨的超大中小学,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教育部门为缓解这一问题,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名校办分校、教师流动等方式,努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然而,部分热门中小学依然持续膨胀,出现了20多个班的小学、36个班的初中,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学校不得不采取办公室改造、借用周边小学教室、增加新校区等方式来纾解困境。
据资料显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以及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需要我们以前瞻的眼光,深入研究这一趋势,提前规划,仔细计算生源和师资的数量。
生源暴涨的现象并不罕见,许多学校都面临着人满为患的问题。一位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好多学校都装不下了。”这不仅是因为教室不足,操场和运动设施更是捉襟见肘。有的学校甚至只能派几名学生代表参加开学典礼,因为场地实在太小。还有的学校,几个年级共用一个实验室,美术教室也是在狭小的空间内搭建的。
对于这种现象,部分专家认为,这背后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也有学区设置的规划问题,还有对学龄人口波动的动态研究和预判不足的原因。从表面看,名校效应最为突出,好学校越来越挤,弱学校越来越空,这样的“马太效应”已显。教育部门虽然通过增加学位、推进名校办分校等举措,力图缓解大班额、大校额的问题,但在家长们“赢在起跑线上”的择校热情、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趋势,以及新建小区适龄生育人群大幅增加的现实面前,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专家指出,学龄人口波动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如何应对这一波动,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往那种在学龄人口大幅减少时大规模撤并学校,在学龄人口急剧增加时大规模兴建学校的做法,看似顺势而为,但其应急性却容易导致局部地区陷入教育资源不足与资源过剩的怪圈。
因此,在二孩入学高峰到来前,提早谋划,算清生源、师资、校舍等资源账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源剧增的实际,加强义务教育资源的预警预测和前瞻规划,积极实施布局调整,扩大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还要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科学编制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及时根据生源增长动态灵活调编,实施按岗位购买服务补充教师,新师资优先补充到农村偏远学校。
来源:2019年第19期《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