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类星体
(清风科普于2021年03月17日)
类星体,从字面上看,人们可能会误解为与恒星类似的天体。然而,这完全是一个误解。类星体并非“恒星级别”的天体,而是“星系级别”的庞然大物,有的类星体甚至超过银河系的总质量。
类星体的发现: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使用一台5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找到了剑桥射电源第三星表第48号天体(3C 48)。他发现3C 48光谱中存在一个又宽又亮的奇怪射线带,看似恒星,又不是恒星。随后人们对此进行了诸多新发现:①类星体很小,光学直径小于1"(角秒),只是一个光点,与恒星难以区分,故称其为类星体。②它会发出极亮的非比寻常的蓝光;③存在着无线电波波段信号特性;④具有连续光谱及其强烈的辐射谱线。
类星体具有极大的红移(z): 红移有三种,包括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和宇宙学红移。对于类星体来说,其红移量远高于普通恒星,表示它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远离地球而去。类星体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大约在100亿光年以上。天文学家之所以能看到最遥远的类星体,是因为它们自身会以“光亮度、X射线或无线电波”的形式,喷射出超强的能量。
类星体的特征: 类星体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亮核,是拥有成百上千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亮核能猛烈吞噬周围所有物质,包括恒星、中子星、黑洞、星团及星际尘埃。类星体是名符其实的星系级别的“宇宙第一杀手”。
类星体具有高红移高亮度特性,最大红移z=6.30,而银河系内恒星红移z< 1。类星体有80%以上是射电宁静的。
类星体能发出极强的紫外辐射,因此颜色显得很蓝很蓝。其喷流高度可达10万光年。
类星体的研究硕果累累: 2001年,美国宇航局(NASA)发现了由18个类星体组成的“星系团”,距离地球65亿光年。 2003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宣布:发现了类星体周围存在着“暗物质晕”的证据。 2007年,科学家发现类星体不仅有单胞胎,而且有双胞胎和三胞胎。
天文知识拓展: 绝对星等(Mv)是假定把恒星放在距离地球10秒差距(32.6光年)的地方,测得恒星亮度,用以区别于视星等(mv)。 亮度单位用坎德拉/平方米(cd/m²)表示,光通量单位为流明(lm),光强单位为坎德拉(cd),照度单位为勒克斯(lx),光效单位为流明/瓦(lm/W)。
虽然光速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但在视觉直观上仍然会出现很不可思议的超光速现象:v>c。这是视觉错觉所造成的假像,切不可信以为真。
类星体中心物质猛烈活动,其质能转化率可达44%,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宇宙奇观!相比之下,恒星(如太阳)的质能转化率仅为0.0634%,真是渺小得可怜。
如果你对太阳质能转化率感兴趣,可以跟随我的思路进行探讨。
附带太阳质能转化率计算: 已知太阳每秒钟消耗掉400万吨的氢,转化为能量,用于发光发热。在45.7亿年里,太阳消耗掉的氢质量相当于96.643个地球质量。如果太阳的寿命为100亿年,那么它将再消耗掉相当于114.83个地球质量的氢。在100亿年的时间里,太阳会累计消耗约1.26144×10^27kg的氢,转化为能量。因此,在100亿年中,太阳对氢的质能转化率是0.0634%。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认识类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