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皮影,也被称为“成都灯影”,是四川西路皮影的杰出代表,分布于成都市及其周边县城。这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其精美的牛皮雕刻影子,变幻出万千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沉醉于其中,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尽管成都皮影的起源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根据《成都通览》和《成都方志》等史籍,成都皮影戏在清朝末年已颇为盛行,当时在成都周边县城内,有多个“成都灯影”班子及皮影爱好者组织。
成都皮影的制作技艺与现今流传下来的皮影相比,是成都皮影艺人结合外来皮影的优点,不断优化而来的。这种皮影以硕大的人体形态和鲜明的角色特征著称,影人分为大皮影和中皮影两种,大皮影身高约六十至七十厘米,中皮影则约二十至三十厘米。其造型特点是额头宽广,蒜头鼻,上唇微翘,下颚紧收,彰显出睿智和含蓄的特质。影人设计以单眼侧面造型为主,这种设计使得在窗户上的投影效果更为突出。一些神怪形象则采用正面或七分脸造型,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影人的服饰多以舞台戏装为蓝本,色彩以红黄绿黑白为主,特别是黑和红大色块的运用,使整个影人显得沉稳大方,独具魅力。
成都皮影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琐,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每一环节都需精细处理。传统工序包括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等24道工序。选皮要求严格,因为不同部位需要不同厚度的皮子;经过制皮后,皮子制成半透明状;雕刻前需水润湿皮,按事先画好的图案在皮子上画印子,再用铳子、刻刀等工具雕刻,最后敷上色彩,晾干。
成都皮影的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兼具多种形式的图案纹样,如蟒纹、水纹、雪花纹、梅花纹、虎头纹等。为避免影人肢体结合处出现过多重影,影人关节部分都刻有轮盘式枢纽,选好连接骨缝的点,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用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装成一个完整的皮影人。道具和场景的造型也刻画得十分得体,无论是高挑的树木还是鲜活的小鸟,都展现了成都皮影在造型上的巧思与独特风格。
成都皮影文化对川西平原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土艺术发展史和民间说唱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都皮影戏以其代表性、观赏性和地方特色,成为四川同类剧种中的佼佼者。众多如钟长兴、刘丹桂、叶牧天、梁开通等成都皮影制作及表演艺术家,不断传承和发展成都皮影文化,为世界展示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成都艺术剧院、民间皮影艺术团体,以及大中小学建立的皮影社团和兴趣小组等,使得“耍”皮影被现代人用现代的方式理解、阐释,并在其中获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