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羽绒制品如羽绒服、羽绒被因其保暖性能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然而,市场上的“假羽绒制品”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在线上,线下市场也普遍存在。这些“假羽绒制品”往往以次充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
一些直播间中的羽绒制品,更是以“丝”代“绒”,夸大其保暖效果和性价比,然而,实际产品却与主播描述的相差甚远。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直播间里展示的样品和消费者收到的产品截然不同,甚至有的只在一小部分位置填充了羽绒,其余部分则使用“丝”来替代。
这些“假羽绒制品”的填充物通常是“飞丝”,即从羽绒加工过程中脱落的短丝,它们与羽绒在外观和手感上极为相似,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有的商家更是利用这一点,故意混淆视听,以“飞丝”冒充羽绒,降低成本。
在羽绒被的生产环节,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采用“飞丝”或“手感绒”等低质量填充物,这些填充物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保暖性能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在羽绒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还使用棉、丝与绒混合的填充物,既增加了蓬松度,又降低了成本,但这样的产品却无法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这些“假羽绒制品”不仅不能通过质量检测,商家也心知肚明,但为了追求利润,他们依然选择违规销售。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伪劣产品除了流向消费者家中,还可能流入酒店、民宿等场所,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还发现,这些伪劣产品的检测报告、吊牌、水洗标等,都是从辅料店购买的“通版”,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辅料店甚至主动为客户提供极具欺骗性的“建议”,帮助这些伪劣产品以假乱真。
为了躲避监管和追责,这些商家不惜采取分仓发货的策略,有的在监管严格的地方发好货,在监管不严的地方发“充丝”的次品。更有甚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不惜牺牲工人的健康,采用棉、丝和绒混合的填充物,每斤成本仅7元。
这种从原料生产端到线上线下销售端的“假羽绒制品”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实现产业全链条的监管,对这类利欲熏心、肆意妄为的商家予以打击整治,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