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明人崔刚毅的会面之前,我们得知他是一位大学生村官。怀揣着好奇心与疑惑,终于迎来了崔先生来接我们的日子。初见崔先生,他温文尔雅,身材瘦高,默默地帮我们搬上行李,几乎无言,仅能从后视镜中窥见他眼中闪烁的认真与聆听。我们习惯称呼发明机器的人为“X师傅”,但面对他,我们觉得称呼“崔先生”更为贴切,因为他那温文尔雅的形象,实在不像一位操控钢铁的“老师傅”。
乡亲们亲切地称崔刚毅为“葫芦娃”,或许是因为他与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上,我担忧如何采访这样不善表达的发明人,然而崔先生却以他稳健的驾驶技术打破了我的疑虑。车程中,车子几乎在高速上绝尘而去,我们摄制组四人都紧紧握住把手,心中既喜又忧。
抵达目的地,我们进入了村子,这里一片荒凉,几乎看不到几个年轻人。崔先生解释,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了。为了拍摄,我们借住在崔先生的家中,整个院子、房梁上满眼都是葫芦,仿佛葫芦就是他的全部。
崔先生发明了一个给葫芦去瓤的机器。在拍摄第一天,我们亲身体验了徒手挖葫芦瓤的艰辛。那过程令人崩溃,身体累,心更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都难以去除干净。崔先生发明的机器,则轻松完成了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我们问崔先生,为何非要将葫芦加工成工艺品或器皿呢?他回答,卖原葫芦虽然简单,但收入不高且常有卖不出去的情况。加工成工艺品则能提升价值,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大娘告诉我们,崔先生一开始种葫芦时,村里人都不看好,认为种粮食更稳妥。但崔先生坚持,即使家人曾为此与他关系紧张,他也从未放弃。经过许多困难和挑战,崔先生发现了葫芦工艺品的市场,并学习了相关技术,回到村里与村民一起工作,为村子带来了希望。
崔先生对我们说:“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这话让我们对这位外表沉静,内心却坚韧不拔的发明人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崔先生不仅关心物质的帮扶,更关心村民精神上的滋润,希望他们能在贫困中找到生活的希望。
崔先生提到,他想尝试利用短视频和直播推销产品,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们都是一叶孤舟,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浪来了,我们的帆也扬起来了,才能跟着水位一起升高。”
几天的拍摄结束后,崔先生送我们回城,依旧是一路无言、风驰电掣。这次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扶贫”的分量和温度,它是生长在大地泥土里的嫩芽,它的成长,是每一个帮扶者的奋斗和被帮扶者的曙光,使人在关怀中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