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迟玉梅 2024-11-28 食疗养生 982 次浏览 0个评论

心惊胆颤的行车“打手冲”

袁廷掌


在中国最长的公路G318国道线上,成都至拉萨段被称为川藏线,尤其是2175公里的川藏南线,沿线山川、河流、草原美不胜收,形成了一条既艰险又美丽、既波澜又壮阔的最美线路。


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再艰险、再难的川藏线,国家每十公里就设有道班工人维护国道线,并常年有保通保畅的工程兵部队(现称武警交通部队)抢修公路。然而,在西藏的广袤土地上,数千条江河湖泊和数千公里的边防线,百分之九十九是无人保养维护的便道,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比如,珠峰故乡的后藏日喀则地区,就有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高山14座,在一千多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和八百多条江河湖泊中,1753公里的边防线上,当年没有一座桥梁,只有几个简易渡口。汽车兵运输物资到边防部队,常常是在流血和牺牲中,逢山开路,遇雨雪、冰冻、塌方、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在冰面激流险滩中奋战拼搏,如同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挑战黄河壶口瀑布摇摇欲坠的钢丝。


因此,在和平时期,驻守在雪域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战斗在类似激战前线的环境中,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却同样充满了残酷和危险。他们的生存战斗环境充满危机,是伤残和牺牲最多的部队之一,不少官兵牺牲在江河湖泊中,甚至连尸体也未能捞回。


我们当年驾驶的CA-10B型解放牌载重汽车,技术参数包括最小转弯半径9.2米、最大爬坡度20%,以及外形尺寸等。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第一次独立驾驶,完成运输任务后,第二天清晨,我和车队从里孜简易渡口过渡驶向马拉山兵站。沿着崎岖的便道,经过佩枯湖,艰难驶向海拔5236米的马拉山垭口。车队在荣哈休整,调整车辆方向、离合器、刹车等部件,准备迎接更为艰险的吉隆沟挑战。


吉隆县至吉隆区,九十多公里的便道沿着吉隆藏布江修建,路窄弯多,且是傍山险道。要经历一线天、老虎嘴、急弯陡坡等高危地段。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撕裂”山体中,吉隆沟是一条深长的沟,基本上是笔直的,就像巨大的犁铧沿南北划开,两侧山坡是岩浆土石堆砌的,边沿至今还保留着锋利的“刀刃”。开热瀑布从30度岩壁上轰鸣而下,近前仿佛沐浴在细雨之中,一条简易便道在蜿蜒崎岖的吉隆大峡谷崖壁间穿梭。


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我驾车在车队中间,从荣哈下坡驶来,沿江便道继续前行,山石林立,江面狭窄,便道傍山急转弯增多。为了提醒对面来车,战友们长按车辆高音气喇叭声,在山谷中回荡。透过前挡风玻璃,一线天映入眼帘,令人心生敬畏。


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我驶出一线天地段后,继续前行,去征服更为心惊胆颤的险关。车辆在吉隆藏布江河床左侧一百多米高的山涧中行驶,转过一道道难关,不少地段山上水流冲刷路面,加上塌方、泥石流、冰雪灾害的破坏,很多路面流水不断,形成倾斜路面,车轮悬空,在临时搭起的圆木上,只有后轮里面一只轮胎承重,另一只轮胎悬空通过,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车毁人亡。


经过一段行驶,车队转过人称“老虎嘴”的突出悬崖峭壁急转弯后,来到了更为令人心惊胆颤的回头急转弯。几乎180度的陡坡弯道耸立眼前,由于是峭壁上的挂壁便道,植被稀疏,一眼就能看见一百多米远距离的悬崖下,吉隆藏布江中,被江水冲击时隐时现的车辆残骸,令人惊恐。


车队停驶后,带队干部要求战友们检查车辆方向及刹车系统,并组织车辆通过急转弯。由于解放牌大卡车的最小转弯半径是9.2米,而这回头急转弯小于9.2米,因此,在十分危险的回头弯,需要进行前进后倒的连续多次操作,才能使车辆转弯成功进入正常行驶。


“打手冲”是车辆上陡坡或急转弯半径小于车辆技术设计要求、需要前进后倒车辆重新起步的操作过程,需要使用1档前进或倒档倒车、左脚掌踩离合器踏板,右脚跟踩刹车踏板,脚掌(脚尖)踩油门踏板。


每次“打手冲”,向陡坡冲刺一次,首先地面要有人用三角木或石头垫在车辆后轮胎下,驾驶员操作时,左脚踏离合器,右脚跟踏脚刹,脚掌踏油门,右手拉紧手刹车。左脚踏下离合器的同时,右脚掌踏油门到底猛轰油门,使车辆发动机产生最大功率,发出轰鸣声的瞬间,左脚突然抬起离合器踏板,右脚跟同时配合松刹车踏板,右手同时放松手刹柄,车辆就向陡坡冲去,双手同时向左右打方向盘,待一次“打手冲”动作完成后,驾驶员又赶紧左脚踏离合器踏板,右脚跟死死踩下脚刹车,右手拉紧手制动。车辆后面的战友用三角木或石头,眼疾手快紧紧垫在后轮下。


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前进时,驾驶员视线良好,可看前面崖壁,后倒则更加考验驾驶员的技能及操作熟练配合。因为后倒视线不良,操作不当会造成车辆溜滑掉崖坠入江中,酿成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因此,前进后倒,还需听从地面人员的指挥,地面人员趁车辆向前冲的瞬间,用手扳掉垫胎的三角木或石头,在车辆后倒接近悬崖边缘时,迅速将三角木或石头塞入轮胎下,驾驶员右脚也紧紧踏下脚刹,右手拉紧手刹。这样一前一退,算完成了一次“打手冲”的技术要求,改变了车辆转弯的半径(角度)。


车辆要转过一个小于车辆转弯半径(角度)的急转弯,驾驶员必须经过多次这样冒着风险,重复前进和后倒连贯一气的技术操作。在驾驶员连续操作下,车辆一步步向前拱,有时离合器摩擦片、轮胎与路面摩擦发出青烟和胶臭味,路面拱起槽子,稍不注意,还容易打烂离合器摩擦片,造成车辆抛锚,驾乘人员随时可能当“团长”和“山大王”。


车辆上陡坡及转急弯“打手冲”时,还有一道特别艰难困苦的高危险关,给人一种惊恐万状的感觉。比如从边防吉隆沟底拉木材,沿江傍山悬崖险道逆流而上。因为拉的木材超长,车厢一米多两米掉在厢尾后面重心后移。在车辆上陡坡或颠簸的道路行驶下,木材很容易溜滑,造成车辆重心后移。特别是在上陡坡或急转弯“打手冲”时,车头翘起前轮(导向轮)离开地面很高,造成车辆特别难以控制操作,十分危险的艰难困苦局面。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高危艰险的驾车技术要求,汽车兵们不怕牺牲,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处理方法。就是见车头翘起时,喊一至两位战友爬上车辆前保险杠站着,弓腰用双手抓紧水箱罩,并用尽全身力气用脚往下猛压车头,使车辆左右两个导向轮接触地面,便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改变转弯半径(角度)。


由于西藏高原海拔高缺氧,汽油燃烧不完全,爬坡能力减弱等因素,车辆在高原行驶更加艰难。我初次操作“打手冲”行车,也被吓得大汗淋漓、惊魂未定。好在我虚心向老兵学习,并实地观摩后,壮着胆子进入驾驶室,在地面老兵的指挥下,经过多次反复操作,终于完成了高难度技术操作,驾驶车辆颤颤惊惊地通过了难关,向着运输任务目标驶去!


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注: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廷掌 1972年11月入伍,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连任教练。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在高原当汽车兵,“打手冲”可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我都心惊胆颤的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