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而在古代,人才选拔的方式则是科举制度。如今的高考是通过考试成绩排名的方式,而在古代,科举考试则分为多个级别,如秀才、进士等。特别是在宋朝,进士又分为“三甲”,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呢?
在古代,能够考上进士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这些人都是从全国的人才中脱颖而出的。然而,朝廷为了筛选出更为杰出的人才,会对这些进士进行再次的选拔。于是,一甲、二甲、三甲便应运而生。
以清朝的科举制度为例,一甲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人相当于现代高考的前三名。二甲的人数并不固定,二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之后便是三甲,其人数同样不固定。当然,每个朝代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明朝时期,三甲的第一名也称为“传胪”。
在清朝时期,除了一甲的三人和“传胪”之外,他们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学习。其他的进士若想进入翰林院学习,还必须参加由大臣们亲自阅卷监督的朝考。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当然,二甲和三甲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二甲在考试难度上相对容易,而三甲则相对较难。
即使他们都进入了翰林院学习,一甲和其他人之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一甲的进士们进入翰林院时就已经获得了官职。一甲的进士是以翰林院修纂、编修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学习的,修纂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传胪是从七品。而其他的进士,要经过在翰林院的学习一段时间后,经过考核之后才有可能留在翰林院,给予一定的官职,而且他们的官职也相对较低,只是检讨、编修等七品的官职,可以说在仕途上非常不稳。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翰林院学习的进士,对朝廷来说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考核结果,被赋予一定的职位。然而,这部分人的职位相对更加不稳定,需要根据当时朝廷的情况来确定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职位。
尽管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但他们获得的职位存在很大的区别,并且对未来的仕途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甲出身的官员们本身就拥有许多优势,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所有人都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因为一旦考入一甲,整个人生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同样是进士,你知道一甲、二甲、三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