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读书人终于有了一个公平入仕的机会。从那时起,进士、举人的称号也随之产生。那么,一旦成为进士,他们又能担任哪些官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当时的选官制度。
学子们通过乡试后,次年春天需参加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会试,通过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叫会元。贡士们还需进行最后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顾名思义,是在皇宫的某个殿举行,清初在太和殿,乾隆后期则移至保和殿。殿试是以皇帝名义主持的考试,通过者由皇帝授予进士,俗称天子门生,这也许是皇帝所要达到的一种政治目的。
殿试的排名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档次,每个档次内还有更细的排名。一甲只有三人,前十名的卷子会被提供给皇帝,皇帝圈出前三名,按名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鼎甲授进士及第。二甲授进士出身,三甲授同进士出身。甲的档次对以后仕途升迁有重要意义,朝廷在选庶吉士和庶吉士以后的散馆留用为翰林和翰林院授职等次,就取决于原来授二甲还是三甲。
通常我们说的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时考第一名解元,会试时考第一名会元,殿试时考第一名状元,这种现象在清代极为罕见。
传胪这个词汇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皇帝主持下的公布进士录取名单时举行的大典仪式,叫传胪大典。二是指二甲的第一名,也就是殿试的第四名也叫传胪,后来有时候把三甲的第一名也称为传胪,但这个传胪的意义已经不大,甚至不如二甲的最后一名。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状元。状元是全国第一名,实际上授予的官位并不高,只是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的编修也只是正七品。现在有些小说、戏剧上说考上状元好像就能做多大官似的,其实就是一个从六品的官,正七品知县被称为芝麻官,状元授官的品级只比知县高一级。
一般进士授的主事是正六品,比状元所授的修撰品级高。不过状元与其他翰林官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出路较为优越。
传胪大典授予进士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这次朝考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庶吉士要入常馆进一步深造。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
知县和主事的缺额最多,而且都属于学习阶段,进士授知县也是授一些简缺的知县,三年以后调同省缺分较重要的县任知县。这是进士大多数人的任官情况,也有授其他官职的。
再来看被选为庶吉士的进士们,朝考中选拔出优秀的进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时考试,分配工作,叫散馆,因为三年后又有新一科的庶吉士入庶常馆了,若有恩科,不满三年也散馆。
散馆考试优秀者留馆,即留翰林院为翰林官,一是授编修,正七品,再是授检讨,从七品,原来殿试的时候凡是二甲的,授编修,三甲的授检讨。三鼎甲原则上固定授职,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他们不经过朝考而入庶常馆。
虽说中了进士都会授官,但在清中期以后,由于待选官较多,因此也会出现待缺现象。
当然,在清代,做官的渠道也不仅限于进士出身,那些举人,国子监贡生、监生,荫生以及捐纳出身的人,也有很多出仕为官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能当个什么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