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其味辛、甘,性热,为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的良药。其性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元。
肉桂的主要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它不仅能温助全身阳气,还能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为治下元虚冷的要药。在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脾肾阳衰证中,肉桂与附子、熟地、山茱萸等温补肝肾药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脾肾阳衰者,配附子、干姜、白术等以温补脾肾。若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见上热下寒者,可用肉桂引火归元。
肉桂还能散寒止痛,长于入血分,能温通血脉。用于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腰痛,以及血分有寒之瘀滞经闭、痛经等。肉桂既能散沉寒,又能通血脉,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的痛证均可应用。
肉桂还能温通血脉,用于阴疽及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等外科疾患。用之能散寒温阳,通畅气血。阴疽,可配熟地、鹿角胶、麻黄等,如阳和汤。气血虚者,配黄芪、当归等,如托里黄芪汤。
肉桂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乙酸桂皮酯等。此外,还含有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较高。具有抗溃疡、镇痛、镇静、抗惊厥、解热、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升白细胞、抗放射、抗菌等作用。
肉桂药材有企边桂、板桂、桂通、桂心等多种。其中,企边桂香气较浓烈,油性大,质量为好。肉桂的用途广泛,尤其适用于阳虚证、里寒证及寒凝疼痛证。肉桂还能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为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的患者的良好选择。
肉桂与附子的功效相似,但肉桂更擅长入血分温通经脉,运行气血,消除瘀阻。两者不宜久煎,因其芳香挥发。孕妇和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慎用肉桂。
肉桂的用法用量一般为1~4.5g,宜后下或开水泡服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使用时应注意,肉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以免动血耗阴。
肉桂,一款集温补、散寒、通经、止痛于一体的良药,为中医临床的宝贵资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补火助阳、引火归元良药”:肉桂的作用及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