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关于白痰的疑惑,究竟它是需要宣肺还是清肺?这背后的生理和病理机制究竟是怎样的?
在生理功能上,肺被视为娇嫩的器官,既不耐寒也不耐热,其宣肃和宣清降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白痰的出现,其实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它更是肺、脾、肾以及三焦气化功能障碍的产物。因此,在治疗时,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进行全面而辨证的施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肺部。
若仅仅将白痰的治疗局限于宣肺或清肺,那就陷入了“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误区。近期,关于“白痰是宣肺还是清肺”的提法频繁出现,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这种提法忽略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没有根据寒热、邪正、气机、病理等机制来制定治疗方案。白痰的产生,既有形的痰湿饮,也有无形的肺卫失宣,更有可能是全身脾肾、三焦等所引起的。因此,它既不是单纯的清肺,也不是简单的宣肺。
在中医的调理法则中,我们遵循着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方法。其中,清法主要适用于热证、火证以及一些燥虚热等症,通过清润、泻火、凉血等方法来解除邪气。而宣肺法则主要针对因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它属于理、顺的范畴,以行气调血、通气机为特色。
中医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解表法、补益法、温里法、和解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祛瘀法、祛痰法、安神法、表里双解法、治风法、开窍法、镇痉法、润燥法、攻下法、消导法、涌吐法、固涩法、祛暑法、驱虫法等等。而白痰的产生多与寒、湿、虚有关,其病机表现为形寒而气不足。白痰常见于外感风寒或正气虚、内伤积化、饮伤成寒而变。
在治病与养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整体性的寒热、邪正、气机、病理等机制来制定治疗方案。治法治则的运用和实践,就是根据这些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治法治则是调理法则的分型分类,也是施法制宜的基础。治则是治疗病养生必须遵循的法则总原则,而治法则是具体的治养基本方法,它属于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本文为原创知识共享作品,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原创作者:罗占光。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白痰是宣肺 还是清肺 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