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不是前三名

“三甲”不是前三名

斯领皓 2024-12-07 食疗养生 757 次浏览 0个评论

润色后的内容

人们习惯于在体育比赛报道中用“三甲”来表示前三名,然而实际上,这个词并不准确。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三甲”是三个等次的统称,而非仅指前三名或第三名。这个误解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

“三甲”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未收录词条相符。在《辞源》中,这个词条被引用,出处为《宋史·选举制》。根据该史书记载,自太平兴国八年殿试后,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次。因此,“三甲”是三个等次的统称。

金代,科举及第者分为上、中、下三甲;元代则分两榜,每榜分一、二、三甲(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沿用了元代的分三甲方式,但不再分两榜。科举考试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代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称为传胪,而清代只有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与三甲的名额并不固定,但通常要比一甲多若干名,具体多少取决于当时的国情。当时,举人如果能进入“三甲”,就意味着成为进士。

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这充分说明,“三甲”是科举考中进士的等别分类,是三个等次的统称,并非指前三名。

那么,始于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为何到宋代才出现“三甲”呢?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时期,她将殿试系统化,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是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先河。

殿试真正形成定制是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作为科举考试的关键一项。当时殿试内容相对简单,仅考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先拟定好,考试前一天呈给皇帝圈定,殿试时间一天为限,日落交卷。随着宋代科举制的不断成熟,也有了“三甲”的说法。“甲”代表最优秀、最出色的类别。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三甲”理解为三个最优秀的人,并一直误用至今。

不过,一甲的确是三人:状元、榜眼和探花。明清时期,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为“鼎元”或“鼎甲”,而鼎多为三足,因此一甲中的三位最优秀者可称为“三鼎甲”,但不应该省略“鼎”字,而只称“三甲”。

摘编自《北京晚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三甲”不是前三名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