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都经历过胸口痛,有的如针扎,有的如压了一块石头般沉重。心绞痛便是其中一种危险的胸痛,一旦超过15分钟,就可能发展成危及生命的心梗。然而,有时这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人们容易忽视,从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生命时报》采访了权威专家,列出了最凶险的6种「胸痛」,以帮助你提前预防。
受访专家: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医师 贺晓楠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于艳秋
-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 刘 芳
如何区分胸痛和心绞痛?
忽视心绞痛固然危险,但并非每种胸痛都是心绞痛。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分:
- 合并心血管疾病更高发:心绞痛发作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女性,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的人;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家族史者,也是高危人群。一旦这部分人出现严重胸前区沉重感、紧缩感、胸闷、心前区压迫感等不适,要高度警惕、就地休息,遵医嘱含服药物,尽快去医院就诊。
- 位置较为固定:心绞痛是心脏缺血缺氧造成的,体力活动、劳累、情绪波动、寒冷、饱餐、用力排便等均可诱发,但位置不是明确的点或线,而是拳头或手掌大小。
- 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来说,心绞痛大多持续3~5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如果心前区疼痛超过15分钟,且胸闷感加重,可能是心肌梗死;如果疼痛感为一过性,几秒钟就缓解了,则不是心绞痛。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数天的胸痛,一定不是心绞痛。
- 休息时可以缓解:当停止诱发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心绞痛可在几分钟内缓解。如果上述急救药物5分钟服用一次,反复使用3次后,症状仍不缓解,甚至加重时,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马上去医院就诊。
- 多不表现为针扎样疼痛:典型的心绞痛不是胸前区的疼痛,而是胸闷不适、气短、恶心乏力,甚至烧灼感、晕厥,偶尔伴有濒死感。
除了心绞痛,还有几种胸痛也需注意:
- 过度换气综合征:有些人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频繁轻吸气、深呼气,二氧化碳呼出过多,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出现胸闷胸痛。
- 肋间神经疼痛:这种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不一定局限在胸前,可为跳痛、刺痛或烧灼痛,多为持续性;咳嗽、深呼吸、身体转动时疼痛加剧,手臂上举时局部有牵拉痛。
- 肋软骨炎:表现为持续几个月的胸部刺痛,肋软骨处有压痛。
- 胸膜炎:由此引发的胸部疼痛与呼吸、体位有关,呼吸幅度加大时疼痛加重。
- 胸部皮肤炎症:胸痛部位的皮肤温度增高,可见有红肿疖疮等。
导致胸痛的原因还有很多,如主动脉夹层、食道破裂、反流性食管炎、膈疝、自发性气胸、肺炎,甚至胃病等,均可表现出突发胸痛。如患者难以自行准确判断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临床发现,50%~80%的人在急性心梗前1~2天或更久有预警征兆,胸痛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以下6种「胸痛」尤其凶险:
- 撕裂压榨样胸痛:如果剧烈胸痛呈阵发性,往往是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很快进展为心梗。
- 夜间胸痛:这类胸痛往往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发作与活动无关,疼痛发生在安静时或夜间。
- 胸痛症状加重:这往往意味着心绞痛在向心梗转变,或是已经梗死的心肌发生了再次梗死。
- 无明显诱因的胸痛:心梗常以心绞痛频繁发作和加重为基础,由劳累、紧张、饱餐、饮酒、天气寒冷、便秘等诱发,但也有无诱因、无心绞痛史而突发心梗的病例。
- 突然心慌憋闷:心肌缺血有时表现为胸部疼痛,有时表现为憋闷心慌,有的患者则没有症状。
- 与劳累有关的其他部位疼痛:劳累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诱发的典型心绞痛和心梗部位常位于左胸,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内侧。
为了防止悲剧发生,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改变生活方式:
- 控制好血脂和体重: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发生的高危因素。
- 注意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尽量少吃动物内脏,摄入足够的果蔬;不宜经常喝浓茶、咖啡。
- 戒烟限酒:烟酒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确诱因,建议戒烟戒酒,并远离二手烟。
- 适度运动:规律运动,有助提高心肺耐心,维持心脏机能。
- 注意补水:缺水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增加栓塞或心梗风险。
- 警惕高危时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每日清晨6点至10点,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病高峰。
- 定期体检:除了心电图、抽血化验外,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CTA等检查。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这6种胸痛会“致命”!医生详细描述疼痛性质、时间、位置……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