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繁花纷坠红,单衣小立暗防风,
丁香熏罢启烟笼,当归时节亿天冬。
注:
1、叶璧华(1841-1915),字润生,别字婉仙,客家人,嘉应白渡堡(今梅县丙村镇)卢陵乡人,自号古香阁主人。是清末民初岭东著名女诗人、教育家。她与大埔范荑香、嘉应黎玉珍并称“晚清粤东三大女诗人”,著有《古香阁诗集》2卷。
2、叶壁华与李舫蓉结为夫妻后,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后生一子。此诗为触景生情之作,期盼丈夫早日归来,若深秋未归,只好等到冬天了。
3、诗中除花纷(天花粉)外,余皆精晰,共含8个药名。此诗略带惆怅之意,描述了满地落花、风中独立、丁香暖香、思归故乡的场景,体现了少妇思念郎君的心绪。虽嵌入药名,却不显生硬,反而妙趣横生。
防风,顾名思义,其功效在于匡扶人体正气,防止邪气入侵。
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可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属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头痛、肢体酸痛等症,服用防风后,周身出汗,病毒消除,咳嗽因而减轻。防风也治咽喉不利,喉间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于咽喉枯燥的患者。
《本草新编》: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
防风微温而不燥,药性为缓和,但防风不宜和花椒同吃,因为花椒性温味辛,两者同吃会使防风药性变得燥烈。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
防风迟到,因为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后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
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说文解字注》:风,八风也。但在中医里,风却是与正气相对的邪气之一。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自然界最容易侵入人体并致人生病的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曾记载:“风者,百病之始也。”

“药王”孙思邈曾写过一首小诗:“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意思是说,坐着躺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头脑部被邪风入侵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邪风侵入身体也会出现多种不适。
防风通圣丸
功 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 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荆防颗粒
功 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的功效。
主 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草本传香——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