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用于乳腺增生的中成药,不要选错了

14种用于乳腺增生的中成药,不要选错了

冉鹏鑫 2024-12-10 果蔬养生 834 次浏览 0个评论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伍俊妍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25至40岁年龄段的女性中较为普遍。其主要表现为乳房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这些肿块活动性好,常在月经前增大,月经后缩小;乳房胀痛通常经前明显,经后减轻;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乳头溢液。

乳腺增生病主要包括小叶增生型、纤维腺病型、纤维化结节、囊肿等,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恶变风险较低。然而,若伴有非典型增生,则需引起注意,并可能需要密切随访或药物干预或手术干预。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性激素紊乱、内分泌激素失调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有关。在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下,乳腺小叶和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导致乳腺正常结构紊乱。

大部分乳腺增生女性无需服药。只需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即可。然而,若疼痛非常明显,影响到工作、学习或生活,则可以考虑通过口服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以缓解增生症状。

在西药治疗方面,他莫昔芬有抑制体内雌激素的作用,对乳房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增厚、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溴隐亭则适用于乳腺增生伴乳头溢液的患者,它可激动下丘脑和垂体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分泌。

在中医中,乳腺增生属于“乳癖”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滞乳络所致。肝、脾、肾经与乳房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冲任两脉。

乳腺增生在中医中分为多种证型,如肝郁气滞证、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等。在用药时,需根据具体证型采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多种治法。

  1. 肝郁气滞证:表现为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咽部异物感或胁下肿块。乳腺增生多见于青年女性,以乳房胀痛、刺痛为主,肿块质软不坚,且肿块随喜怒消长,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常伴月经不调、痛经。治宜疏肝解郁,和血散结。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乳癖散结胶囊、乳核散结片、乳疾灵胶囊或丹栀逍遥丸,均有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的功效。

  2. 冲任失调证:表现为冲任二脉调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引起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导致病情变化与冲任盈亏相关。乳腺增生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在月经前加重,经后减缓,乳房疼痛较轻或无疼痛;伴有月经失调,量少或闭经,腰酸乏力,神疲倦怠,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细或弦。治宜调摄冲任,和营散结。方选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丹鹿胶囊或乳增宁片,均有补益肝肾、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化痰软坚和散结止痛的功效。

  3. 肝郁痰凝证:表现为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日久,痰凝血瘀成块。乳腺增生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肿块伴疼痛,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伴或不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滑。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选逍遥蒌贝散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十味香鹿胶囊、乳康片、红花逍遥片、乳腺增生口服液等。

  4. 痰瘀互结证:表现为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聚成痰,痰浊内生,痰瘀互为因果。乳腺增生多见于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病理多为乳腺纤维硬化病及非典型性增生,乳房肿块形态多样,质地较韧,多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伴或不伴月经周期不调,或经行不畅或伴有血块;舌薄白,舌质暗,边有瘀紫,脉弦或滑。治宜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小金丸、红金消结片、桂枝茯苓丸、乳宁片等。

以上药物宜餐后服用,以减轻可能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若服药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可适当联用护胃药物缓解。

此外,中医药外治疗法如穴位贴敷、耳穴、外敷药、针灸等,可作为乳腺增生引起疼痛的辅助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手术不能根治乳腺增生,手术干预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手术干预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诊、漏诊或提前预防切除可疑病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14种用于乳腺增生的中成药,不要选错了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