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来就诊时,经常提到:“医生,我脚板底长了个鸡眼,已经很久了,越来越大,贴了鸡眼膏,自己也挖了好多次,但一直都好不了,现在在周围还长了很多小的鸡眼。”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些患者所患的并非真正的“鸡眼”,很可能是“跖疣”,即“此鸡眼非彼鸡眼”。
“鸡眼”和“跖疣”都生长在足底,但它们的病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都大不相同。
-
病因不同: 鸡眼是一种物理性皮肤病,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及摩擦而导致,如鞋子不合适、长期赤脚行走等。而跖疣则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足部皮肤所引起,局部外伤和自行反复搔抓等因素可能导致表皮破损,从而引发跖疣。
-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鸡眼主要出现在足底和趾侧关节部位,呈黄色圆锥状角质增生,中心有坚硬的小肿块,外周有淡黄色环,外观呈“鸡眼状”,常引起疼痛。跖疣可出现在足掌各处,特别是在足掌中心、跖骨头、足跟和足跖等容易着力的部位更为常见。初起时为小丘疹,随后逐渐变大,表面粗糙角化,布满棕黑色小点。跖疣初起时无明显不适感,但随着足底压力的增加,疣体“往里生长”,容易出现疼痛感。
-
治疗方法: 鸡眼可以通过外敷或封包具有“剥脱表皮作用”的药物,如鸡眼膏、水杨酸软膏等,促进皮疹脱落,也可以通过激光、液氮冷冻、手术切除等方式去除。但重要的是去除致病因素,避免皮疹复发。特别是针对某些关节畸形等因素导致的鸡眼,还需在相关科室进行检查治疗。
跖疣的治疗则根据皮疹的孤立与否和数量,可以选择液氮冷冻治疗、电灼治疗、激光治疗、手术刮除等方式去除。对于皮疹较多、复发顽固的跖疣,还可以适当使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
综上所述,“鸡眼”和“跖疣”虽然都长在足底,但它们的病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均有明显差异。正确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皮肤科医生和你聊聊:都是长在足底,鸡眼和跖疣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