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出现4种症状,可能有母乳相关性黄疸!妈妈要重视

新生宝宝出现4种症状,可能有母乳相关性黄疸!妈妈要重视

任美琳 2024-12-12 职场养生 720 次浏览 0个评论

黄疸,在医学上也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宝宝的血液中一种叫做胆红素的物质增高引起的。胆红素呈橙黄色,若浓度过高,就会出现皮肤与黏膜发黄、巩膜(白眼珠)发黄、小便发黄等现象。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达到高峰期,足月出生的宝宝在出生后10~14天完全消退,早产宝宝的时间可能会稍微延长一些,到2~4周消退。黄疸在面部和躯干较明显,一般在肚脐以上,足底不黄。在此期间,宝宝的吃奶情况和精神状况都良好,没有其他不适表现。对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还有一部分宝宝的黄疸是病理性的,而这其中,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病例不少。原因可能是,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妨碍了宝宝体内胆红素代谢,引发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宝宝黄疸持续不退。其特点是宝宝除黄疸外,无其他异常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和母乳性黄疸(晚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的出现时间和高峰时间,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程度相对重一些,消退的时间也比生理性黄疸晚数天。而晚发型的,通常会在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坚持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到8~12周消退。

虽然目前尚缺乏特殊的手段,来确诊母乳性相关性黄疸,但一般如果宝宝有以下表现时,应考虑母乳相关性黄疸: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出现,但消退时间明显延迟;宝宝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满意;大便颜色金黄,小便颜色正常;黄疸为阳黄,即颜色明亮,鲜艳并有光泽,呈橘黄或金黄色。

有人不禁会问:有母乳相关性黄疸,还能继续母乳喂养吗?在过去,确实将暂时停喂母乳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作为诊断母乳性黄疸的方法之一,而确诊为母乳相关性黄疸时,也有部分医生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但今年初,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发布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明确指出:按需哺乳(频率≥8次/天),有助于预防母乳相关性黄疸的发生及后续缓解,且出现母乳相关性黄疸时,不应中断母乳喂养。

所以,在宝宝的吃奶情况和精神状况都良好,没有其他不适表现的前提下,无需特殊处理,且应坚持母乳喂养,确保宝宝摄入足量母乳,以促进肠蠕动,加快胆红素的排泄。

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常常会借助一些检查手段,如经皮或抽血测定胆红素数值,从而作出诊断及建议。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医生会建议“不必处理,回家观察”。但回家后,家长该如何观察呢?

首先,观察黄疸的范围和颜色。如果除面部、躯干外,四肢、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发黄,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出生2~4周后仍持续不退甚至加重,或减轻后又加重,应及时就诊。

其次,观察宝宝大小便的颜色。当发现宝宝大便逐渐变白,像陶土一样;小便颜色逐渐加深,像浓茶或清油一样,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新生宝宝出现4种症状,可能有母乳相关性黄疸!妈妈要重视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