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病因、特点及类型

精神病的病因、特点及类型

祁书博 2024-12-13 果蔬养生 400 次浏览 0个评论

精神病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心理疾病。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精神病患者超过1000万,发病率为11%,已成为常见病。专家预测,未来10年里,精神病患者数量还将继续上升。

二、主要特点

  1. 反应机能严重受损,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扭曲,可能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和行为反应。
  2.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参加社会活动,甚至对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
  3. 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三、发病原因

精神病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病,需要多种致病基因共同作用时才会表现出症状。多数病人在不愉快的精神刺激下诱发。若个体在逆境中能保持平稳达观的心态,即使体内携带致病基因,也不一定发病。遗传虽为重要因素,但其外显率很低,与其他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相比要低得多,许多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未发病。

四、如何早期发现精神病?

精神病越早发现,早期治疗,疗效越满意。学会识别早期精神病的异常表现至关重要。由于缺乏精神医学知识,往往对病人的异常表现视而不见,等到严重影响学习、人际交往,甚至危害社会秩序时才发现,这会影响病人的及时治疗与康复,给家庭、学校带来不良后果。

五、精神病常见的早期症状

  1. 经常无原因的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情绪不稳或沉默寡言、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常出差错或完不成任务。
  2. 原来外向、开朗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冷淡,逢喜遇忧皆无动于衷。对事物的兴趣明显减少、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自感一切不如人、前途渺茫。
  3. 原来性格温顺、有涵养,近来常无辜发脾气、摔东西,看什么也不顺眼、小题大做或每遇到小事纠缠不休、无理取闹。
  4. 原来作风严谨、安分守己、品质好,爱清洁的人,近来常常违反规矩和社会公德,不讲卫生、不注意仪表,甚至吃脏东西。
  5. 整天疑神疑鬼,无中生有地认为有人在“控制”他,暗地里企图陷害他或怀疑对象对自己不忠;别人说话、报纸上的文章和电台里的广播也认为是针对自己的;经常无根据地指责他人,挑起事端。

六、精神病的表现类型

  1. 功能性精神病(4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分裂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
  2. 器质型精神病 (3种):意识模糊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

七、具体类型介绍

  1. 精神分裂症

    • 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相互分裂的精神病。
    • 特点是精神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多发病于青壮年,15-35岁最为常见。
    • 表现为思维与情感障碍和幻觉、幻想和幻听,易激惹、抑郁及焦虑,认知功能障碍。
    • 常见病因包括家族史,环境因素、疾病、压力、心理等因素。
    • 类型包括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分化型和残留型。
  2. 情感性分裂障碍

    • 是一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两种病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症状又同样典型,常有反复发作的精神病。
    • 特征为显著的心境症状(抑郁或躁狂)和精神分裂症症状,同时出现或至多相差几天,具反复发作特点。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3. 偏执性精神病

    • 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类型,以固执、顽固的妄想症状为基本表现。妄想通常与生活、现实处境相关,病人除妄想外几乎没有其他病理改变。
  4. 反应性精神病

    • 是指一种由于突然发生强烈的,或者持久深重的精神刺激事件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如自然灾害、亲人突然离世、感情挫折、下岗失业等。主要症状有:反应性抑郁状态、反应性躁狂状态、反应性妄想症、反应性木僵。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精神病的病因、特点及类型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