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1]李红凯,吴笑如,郭慧娟,等.人参归脾丸的研究进展[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8[2024-11-26].
[2]郝兴宇,谢映,吴吉,等.归脾丸对粪菌移植造模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大鼠行为学及脑5-HT含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4(06):936-942.
[3]杨绮.归脾丸“异病同治”的临证举隅[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19):30+52.
归脾丸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医学经典,首次被提及于明代医学家薛己所编的《内科摘要》中,当时称为归脾汤。此方剂经过后人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归脾丸,并成为中医药中调和脾胃、益气养血的代表性方剂之一。
48岁的邱桂,一位青岛的女教师,在工作中曾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进入更年期后,她经常感到心情烦闷,事事不顺心。家中又添心事,她引以为豪的儿子不慎陷入网贷的漩涡,不时向她求助。身心俱疲的她,急需找到解决办法。
某天,邱桂在办公室里突然发现手机忘在家里,只好借同事的手机让丈夫送手机。丈夫责备她经常丢三落四,她的记忆力确实不如以前。晚上,她因儿子的求助与儿子发生争执,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的睡眠质量下降,频繁做梦,导致醒来时仍觉疲惫。
这种失眠多梦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严重影响了邱桂的工作和生活。她购买了镇静催眠类药物,虽然药物效果立竿见影,但逐渐产生了依赖性,没有药物就难以入睡。同时,她的食欲下降,腹胀和大便稀溏成为常态。
邻居注意到她面色萎黄、神疲力乏,时常激动易怒,建议她寻求中医治疗。老中医诊断她心脾两虚,给她开了归脾丸。起初,邱桂对归脾丸持怀疑态度,但服用一个月后,她的食欲逐渐恢复,腹胀也有所减轻,每晚都能安稳入睡,不再做梦。她开始了解归脾丸的功效,发现其中的药材具有健脾益气和养血安神的作用。
同事们看到邱桂的变化,纷纷向她询问原因。她讲述了自己的求医经历,一些同事也开始尝试服用归脾丸。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有些同事服用后,心悸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减轻,而有些却出现了腹泻、胃痛和嗜睡等问题。
邱桂再次咨询老中医,老中医告诉她,归脾丸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他特别指出三类人群不宜服用归脾丸:阴虚火旺、脾虚湿重以及感冒发热的患者。因为归脾丸中的药材具有温补性质,可能加重阴虚火旺患者的热证,不利于脾虚湿重患者的湿邪排出,而感冒发热的患者则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服用。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虚时,湿邪容易滞留体内。因此,脾虚湿重的人应该首先祛湿,再健脾,最后补益。归脾丸主要用于补气养血,更适合脾虚但湿气不重的情况。因此,对于脾虚湿重的人群,应选择既能健脾又能祛湿的药物。
(注:所有涉及的人物均为化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青岛女教师长期服用归脾丸,来益气健脾,一年后身体状况让人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