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鲁中晨报,2024年11月17日发文,关于《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介绍,带你领略老北京的年味儿。
【课前导学】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思考老舍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描绘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哪些日子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读课文,抓住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相关场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的热闹与隆重,体会北京春节习俗的深刻内涵。揣摩文中带有“京味儿”的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生字预习】 【蒜】suàn,如蒜泥、蒜苗、腊八蒜,意为大蒜,草本植物,花白色,地下茎味辣,可供调味用。 【醋】cù,如陈醋、米醋,指调味用的液体,味酸。 【饺】jiǎo,如饺子、水饺,指包成半圆形的有馅的面食。 【摊】tān,如摊派、书摊,意为摆设的售货处。 【拌】bàn,如搅拌、凉拌,意为搅和。 【眨】zhǎ,如眨眼、眨巴,意为眼睛很快地一闭一开。 【宵】xiāo,如通宵、宵夜,意为夜。 【燃】rán,如燃烧、点燃,意为引火点着。 【贩】fàn,如小贩、商贩,意为买货出卖的人。 【彼】bǐ,如彼此、彼岸,意为那个和这个,特指对方和自己两方面。 【贺】hè,如贺年、庆贺,意为庆祝,祝颂。 【轿】jiào,如轿车、轿子,意为旧式交通工具,由人抬着走。 【骆】luò,如骆驼、姓骆,意为哺乳动物,身体高大,适于负重物在沙漠中远行。 【驼】tuó,如骆驼、驼铃,意为骆驼或身体向前曲,背脊突起。 【恰】qià,如恰好、恰巧,意为正巧,刚刚。
【多音字整理】 铺:①pù(店铺、铺面、当铺),意为“商店”的意思;②pū(铺床、铺垫、铺天盖地),意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2、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 3、娴熟:熟练。 4、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5、零七八碎儿: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6、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7、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近义词总结】 间断——中断,规矩——规定,充足——充分,娴熟——熟练,淘气——顽皮,热闹——喧闹,万象更新——焕然一新,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反义词总结】 充足——短缺,间断——持续,高潮——低潮,美好——丑陋,娴熟——生疏,热闹——冷清,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句法总结】 【修辞方法】 1、比喻句: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②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2、排比句: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句式总结】 1、目的关系:……为的是……。 2、条件关系:除非……必定……。 【学标点】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意思的递进、转折、跳跃,声音的延长,解释说明等的标点符号。
【课文内容导读】 1、第一部分“节前准备,浓浓年味”(第1——7自然段):详细描述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各种传统风俗习惯。 2、第二部分“除夕团圆,热闹喜庆”(第8自然段):详细描写了背景除夕的热闹场景。 3、第三部分“各色活动,无比悠闲”(第9——11自然段):写初一至元宵节前人们的各色活动。 4、第四部分“元宵佳节,欢乐无边”(第12、13自然段):写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热闹情景。 5、第五部分“残灯末庙,春节结束”(第14自然段):写春节结束,人们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
【主体思想总结】 《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课后习题疑难解惑】 1、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其中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的活动,略写其他日子的活动。这样写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表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体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欢喜心情。 2、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是第4、10、13自然段。其中第4自然段写孩子们买杂拌儿、爆竹和各种玩意儿,第10自然段写孩子们逛庙会,第13自然段写孩子们过元宵节。 3、老舍的“京味儿”语言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用上,如运用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使语言更加幽默生动,更具地方色彩。 4、与老舍笔下的春节相比,材料重点写了“我”关于腊月二十九“围炉”之日的一段回忆,描写了闽南的过节习俗,使人了解了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也诗人感受到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