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大家都说,这两年带孩子去公立医院看病,是越来越难了。
尤其一到流感、肺炎高发季,儿童医院和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就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和哇哇大哭的孩子们,经常是“看病三分钟,排队三小时”。
但难也没办法,国内的儿科医生太稀缺了。
据2017年《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有2.6亿,儿科医生总数仅12万人,这意味着平均1名儿科医生就要服务2000多名儿童,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超过了20万。
不仅如此,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再加上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让越来越多儿科医师选择辞职或转岗。
在医学圈里,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调侃,“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可见,儿科有多不受待见)
但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以及三胎政策的出台,我们对儿科医生的需求,只会变得越来越多。
最近,我看了一部以儿科医生为主角、聚焦儿童医疗的纪录片,其中的很多话题,都非常值得跟大家来聊聊——《你好,儿科医生》。
《你好,儿科医生》号称国内首部儿童医疗纪录片,由西瓜视频和中广天择联合出品。
说起中广天择,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提到他们拍摄的大型警务观察类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估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它一共播出了两季,豆瓣评分8.7、9.2,B站播放量破亿。
影片围绕长沙最繁华的商业圈,记录了当地派出所民警遇到的各种奇葩人、奇葩事,以及办案时的工作日常,严肃中带着烟火气,公正里不乏人情味,难得的好看。
从《守护解放西》就能看得出来,这支制作团队非常擅于从平凡职业和日常琐碎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和鲜活的一面。
当得知他们拍完基层民警,又跑去拍儿科医生后,很多网友都表示超级期待~
连大家熟悉的陶勇医生,也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安利它,称“在悲欢之中,看到了‘治愈的力量’”。
这一次,制作团队深入中南地区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将镜头对准来自大外科、大内科、急诊科的八位中青年医生。
它采用24小时不间断、无干扰式的拍摄,历时半年,完整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医生和患儿家庭之间的真实故事。
全片一共8集,每集时长为40分钟。
其中,既呈现了儿科医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救治孩子们的工作日常,也反映了很多家长在育儿、医疗知识等方面的不足;
既讲述了年轻一代医生在前辈鞭策、鼓励下,背负着压力和责任的职场成长,也描绘了两代医生联手“打怪”,对抗病魔的励志故事。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儿科医生们也有温柔、幽默、感性、包容的一面,在治病救人外,还能及时安抚孩子们的恐惧,治愈他们的心灵~
最温馨的医患日常
第一位出场的医生彭琨,是胎儿与新生儿外科的主治医师,从业五年,每年都要到急诊外科轮科一到两个月。
急诊外科,是处理意外伤害最多的一个科室,常态就是急、快,因为每耽误一分一秒,就可能延误到一个生命的救治。
对于彭琨来说,要搞定这些天真可爱,又怕疼爱哭的小朋友,还需要经常“连哄带骗”,跟他们打成一片。
这天,急诊室里来了一位头上破了个洞的小男孩。
一问旁边的爸爸才得知,是骑自行车时被别人撞伤的,幸亏这星期妈妈在外出差,不然爷俩肯定被“骂死”。
听到这里,彭琨医生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立马get到父子俩的担忧,一边说服小男孩配合缝针,在妈妈回来前养好伤口;
一边答应爸爸把伤口缝得好看些,让妈妈即使发现了,也不至于太生气。
就这样,三个男人达成了“秘密结盟”。
但谁知刚来到处置室,小男孩就突然变卦了,拼了命要从手术床上逃出去。
好在爸爸稳住头部,才顺利注射了麻药。
为了安抚小男孩的恐惧情绪,彭琨用无菌孔巾盖住他的脸部,让他先讲一个故事,再开始缝针治疗。
结果孩子真的信了,立马不哭不闹,认真讲起故事来……
而与此同时,彭琨医生根本没停下手里的动作,悄没声儿地就把伤口缝完了。
但缝合伤口只是第一关,接下来还要打破伤风。
到了注射室,小男孩再次被其他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给镇住了,吓得拔腿跑去找彭琨医生,非要他亲自给自己打针。
彭琨只好故技重施,佯装接过注射器,让男孩转过头去。
但没想到,小男孩吃一堑长一智,猝不及防地回过头,看到了事情的真相。
望着护士手里的针头,他又气又委屈,顿时怒吼一声“太长了”,哇地大哭起来……
在急诊室,像这样的清创缝合小手术,每天晚上都会有十几二十个。
到了凌晨后,来看急诊的病患虽然少了,但每隔半小时、一小时,还是会有人来。
夜班医生往往前脚刚躺下睡觉,后脚就得起来接诊,来来回回“仰卧起坐”,压力自然不小。
但在彭琨看来,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童真可爱的模样,上急诊夜班其实也没有那么辛苦。
相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急诊外科,另一边急诊内科的诊室里就显得平和多了。
主治医师是一位温柔的小姐姐,治疗方法也没那么“吓人”。
这天,诊室里来了一个“小胖墩”。
医生一边摸着小胖墩的肚皮说,“哦得了咯 ,哎呀,你这个肚子就威武啦”,一边笑眯眯地问他喜欢吃什么。
而一说到吃,小胖墩立马来了精神,如数家珍地报出了炸鸡、面条、小笼包、饺子、小笼包、烤鸭、薯片……
原来,由于喜欢吃油炸食品,家人又经常无节制投喂,他的体重已超出了正常标准,进而患上了脂肪肝。
为了帮助这个孩子恢复健康,医生姐姐要求他戒掉油炸食品,坚持健康饮食。
还当场示范了一些在家里就能做的运动,帮助孩子开启“减肥大计”~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份贴心能不能感化片中的小朋友,帮助他早日减肥成功、摆脱脂肪肝。
但起码屏幕外的不少大朋友,已经看得狠狠心动了,争先恐后要把这套减肥操学起来……
最搞笑的医疗科普
第二集一开场,片中就传来了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求救——
“死亡时间到!”“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末日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只见医生一声令下,一排排小男孩齐刷刷地脱掉裤子,排着队,轮流涂麻药。
原来,他们都是来做包皮手术的。
手术过程中,有的孩子谈笑风生,全程淡定。
直到结束后,才如释重负地大吼一声“舒服”,然后跳下手术床,事了拂衣去。
有的孩子则全程紧张,“杯弓蛇影”。
一看到医生拿起手术剪、手术钳,就疯狂喊“救命”,吓得后面的孩子也跟着瑟瑟发抖。
还有的孩子在医生的引导下,不停地唱歌、背唐诗、说英语,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总之,整个场面既混乱又好笑,还时不时分贝爆表~
但既然是儿童医疗纪录片,光搞笑不够,肯定还得有一些医学常识上的科普。
这不,制作团队替大家向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也就是这些手术的操刀者涂磊医生,咨询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都做包皮手术呢?
涂磊医生说,原因有三点。
第一,包茎容易引发感染,尤其容易形成包皮垢,导致孩子出现排尿不适、瘙痒等症状;
第二,包茎对生殖器官的发育有一定影响;
第三,如果不做包皮手术,成人后患阴茎癌的可能性会增加。
所以,寒暑假就成了孩子们割包皮的高峰期。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的走廊上,都会被家长和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
单看纪录片拍到的这天,涂磊医生就一共做了135台包皮手术,中间别说休息了,连喝水的机会都很少。
而且做这种手术,需要从头到尾一直站着,非常考验医生的体力和意志力。
同时,作为儿科医师,不仅不能表现出急躁的样子,还得拿出说学逗唱的功夫把孩子们哄好。
其实,包皮手术有局部麻药,不会很痛。
大部分孩子的哭闹,都源于心理上对未知的恐惧,这时候能陪他们聊聊天、分散下注意力,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涂磊医生一会逗着小患者给自己讲故事,一会又要跟他们比赛背唐诗。
一整天折腾下来,真的是腰酸背痛又口干舌燥。
难怪其他医生都说,“铁打的涂磊老师,流水的包皮手术”。
最泪目的育儿反思
很多网友看了这部纪录片后,都对儿科医生们深表敬佩与同情,毕竟,熊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搞的生物。
但片中也有一些孩子,不仅不“熊”,还早熟得让人心疼。
第一集中,有一个叫丁宇浩的男孩,只有8岁,却患上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这种病属于先天性的畸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式。
但由于丁宇浩的囊肿比较大,已经占据整个身体宽度的1/3到1/2了,手术的难度比较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没想到就在动手术的前一晚,丁宇浩偷偷跑去找主治医师,说自己不想做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丁宇浩刚听哥哥说,自己的手术要花12万。
他想到妈妈每天只能赚十几块,还经常加班到很晚,如果再花12万做手术,不知道要多久、多辛苦才能赚回来。
听到这里,普外二科主任医师李勇医生,顿时感到很心疼。
他意识到丁宇浩是个心思很重的孩子,如果带着这种精神包袱来接受手术的话,确实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于是,李勇医生带着浩浩来到另外的房间,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
事实上,浩浩的病情之所以这么严重,并非偶然。
早在很久之前,他就经常感觉到肚子痛,但每次妈妈都是以“男子汉要坚强”为由,让他吃点药忍一忍。
慢慢地,浩浩养成了忍耐疼痛的习惯。而妈妈见他不再提肚子痛,也就没再管了。
提起这些时,浩浩妈妈在言语间流露出自豪感。
她认为,自己家的小孩比同龄人都“懂事”、“坚强”,不用自己操心,只需要放养就行。
其实不光是浩浩妈妈,很多中国家长都把“懂事”“坚强”定义为褒义词。
但对孩子们来说,过早的懂事会掩盖了这个年纪应有的童真,让他们羞于袒露脆弱、不敢向大人求助,反而不利于成长。
尤其像浩浩这种病,虽然一开始只是肚子痛,但如果反反复复感觉“不舒服”,家长就应该重视起来。
如果早点发现、早点治疗的话,他也没必要忍受这些病痛。
就像李勇医生说的,孩子的成长中不能光有甜没有苦,但一味地强调勇敢、坚强、懂事,这也是没必要的。
最后,李勇医生为浩浩解开了心结,顺利完成了手术。
在术后出院的当天,他还特地带着一个宇航员蛋糕,为浩浩补过了因为手术错过的生日。
他鼓励浩浩早点养好身体,将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
而经过这件事情,浩浩妈妈也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告诉儿子感觉到痛苦时,要直接表达出来。
最励志的职场成长
除了透过儿童医疗故事,展现当下的医患关系、育儿问题,片中还提到了年轻一代儿科医生在职场上的成长故事。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铁打的涂磊医生,流水的包皮手术”这句话吗?
这句神一样的彩虹屁,就出自接下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泌尿外科的90后医生李创业。
从实习接触临床开始,涂磊医生就一直是李创业的带教老师,要求非常严格,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他甚至可以提前预判到,这个学生会在哪个地方犯错误,让李创业细思极恐。
这天晚上,李创业独自接到一个阴道口撕裂的急诊,受伤的是个女童,流了很多血,情况非常棘手。
他先是给涂磊老师打了个电话,请对方赶紧到医院里来看一下。
与此同时,李创业一路小跑冲进急诊室,给患儿上药包扎,把伤情稳定了下来。
结果等涂磊老师赶到科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处理完病人,却忘了通知老师不用过来了,当场吓到冒汗……
幸好,涂磊老师早就预想到了这种情况。
他不仅没有批评李创业,还鼓励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也要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
其实,在面对一些病情比较严峻的病例时,俩人既是师徒,也是并肩“打怪”的战友。
有一次,师徒俩遇到一位患有睾丸占位的小男孩。
经过多项检查发现,男孩左侧的睾丸组织中有3/4都是肿块,将正常的睾丸压迫到只有薄薄的一层。
按照过往手术经验来看,这种情况一般就叫睾丸肿瘤,要么是良性的畸胎瘤(也有少部分是恶性的),要么是恶性的卵黄囊瘤。
即使是良性的畸胎瘤,如果与周围的组织相互融合长到一起,这个肿瘤就很难切除干净,甚至要连同睾丸一起切除。
在手术前,师徒俩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向家属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法,一个负责安抚小朋友的恐惧情绪。
手术时,由于睾丸组织与肿块粘连严重,稍不留意就可能戳破薄膜,造成二次感染。
李创业全程用手术钳稳住睾丸组织的位置,好让涂磊老师有更好的视野条件,将肿瘤完整地剥离下来,
最后不仅保住了孩子的睾丸,还通过病检确认了,切除下来的肿块是良性畸胎瘤,让家属和医生们都松了口气。
在这集快结束的时候,李创业即将接任“总住院医师”。
所谓“总住院”并不是一种职称,而是医生岗位的一种,要在科主任和医疗组长领导下,协助做好科内各项医疗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总管理工作。
由于这个岗位需要“总是住在医院里”,或者是在医院附近,确保10分钟内就要到场,所以才叫“总住院”。
对此,李创业不仅担心自己搞不定科里的业务,有事没事就要麻烦上级医生,更害怕因为工作太忙导致感情凉凉……
其实,从上面这个故事就能看出,这部纪录片并没有一味渲染医生们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形象,同样描绘出他们鲜活、立体的方面。
很多时候,这些医生跟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样,普通、平凡,甚至有些调皮和可爱。
他们也会因为上班迟到,不敢直视上级的眼睛;
自我介绍时,玩梗说自己是“青铜医生”;
好不容易画了一只小猪佩奇,打算签上名送给小朋友,却被无情吐槽像猪妈妈;
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白大褂里装上玩具和糖果,戴上熊猫帽子卖萌;
还会因为看着太显年轻,遭到患儿家长的质疑,要求“阵前换将”。
但只要上了手术台,他们就会化身真正的“白衣天使”,用科学与病魔搏斗。
而儿科医生,尤其如此。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因暴雨停电,几名医生打着备用灯接生,最终让小宝宝顺利诞生。
手术结束后,一位护士姑娘的朋友圈,更是让无数人当场破防:
“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
正如《你好,儿科医生》中,神经外科范双石医生说的——
“每个医生不一定都能成为一名英雄,但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成为患者生命中的英雄。”
希望大家都能来看看这部纪录片,不仅通过它多了解一些有用的育儿、医疗知识,也关注一下这些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们~
川妈说说
一天135台手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更不敢想,他们该有多累。以前,带娃看病,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觉得很辛苦;终于等到,匆忙看几分钟,觉得很亏。现在换个角度想,哪怕只要5分钟,乘以135都会变成一个庞大的、非常辛苦的数字。
所以,多理解一下他们的匆忙吧,他们快一点就可以多看几个孩子。如果他们平易近人、亲切风趣当然好,但如果没有,专业认真就够啦。他们真的是稀有宝贝,千万别再把他们吓跑了。
拓展阅读
如果没有这次“曝光”,1500万个孩子的噩梦不知道还要继续多久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暑假扎堆做包皮手术,一天135个!这个桥段,看完真的五味杂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