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读者小老爷与墨林进行了一番讨论。这位小老爷感到困惑,为何现代战斗机似乎越来越不耐打,而以前的战斗机却显得更为坚韧。墨林深入思考后,发现这似乎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二战时期,那些老式飞机几乎每天都在战场上空飞舞,即使身上带着几个弹孔,也似乎成为了它们英勇作战的象征。然而,现代战斗机一旦有零部件出现故障,就不得不紧急返航,仿佛稍有不慎就可能无法返回。
针对这一现象,墨林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首先,从战斗机的结构上看,现代战斗机的“敏感部位”要比以前多得多,这些部位在飞机上占据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在二战之前的时代,除了发动机和油箱,战斗机上的重要部位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战斗机的后机身,看起来很长,但其实除了几根用于操纵尾翼的连杆或拉索以外,基本就是一个框架加蒙皮,里面空荡荡的。这些部位挨上几发子弹,充其量打断几根框架,只要不伤到主承力结构和操纵拉索,对飞机的飞行并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然而,现代战斗机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后机身几乎全部被发动机占据,喷气式发动机本身就比活塞式的大,被弹面积自然更大,而且关键部件如发动机叶片特别娇贵,稍有点硬东西就能造成严重的损害。此外,现代喷气式飞机的机载设备虽然更多更丰富,但飞机对机载设备的依赖程度无疑也更高,其中很多部件的损伤都可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或难以保持功能的完整性。
第二个方面是空战武器的发展。早先的武器,如12.7毫米口径机枪算是大的,而20毫米机炮在二战之前和之中也并不多见。然而,今天的战斗机的航炮口径基本以20毫米起步,甚至更大。更重要的是,现代空战中,航炮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而空空导弹的威力则更上一层楼。空空导弹起物理杀伤作用的战斗部,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杆式战斗部,一类是破片战斗部。破片杀伤的机理和航炮弹类似,通过高速飞散的碎片撞击飞机机体造成物理损伤,但破片的密度远高于航炮弹丸,破坏关键部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杆式则有所不同,是通过高速飞行的杆件对机体形成切割效果,被击中了那是一个酸爽。
第三个方面,可能还来自于对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的理解。平时在训练中为了保证飞行员的人身安全,一旦有危及飞行的故障,一般都会选择返航。但在战时,现代战机在战场上带伤返航的也比比皆是,其实并没有那么脆弱。特别是一些担负近距支援任务的攻击机,如A-10、苏-25这类,由于经常要直接面对地面各种轻重火力,机身上挨两下是经常的事,这样的飞机一般会特别注重发动机等重要部件的容损性,同时对机体结构、座舱、发动机、油箱,以及与飞行相关的关键部位和设备等等都会特意加强防护,也因此显得特别皮厚肉糙。
综上所述,现代战斗机似乎更不耐打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希望这篇分析能够解答那位小老爷的疑惑,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飞机越来越不扛揍?因为炮弹更大了啊呀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