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周的某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七点四十分,上课铃声即将响起,而教室后门又一次被轻轻推开……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
面对学生频繁的迟到,一位拥有15年教龄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的情绪爆发,使得这个普通的教育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视频加载中...
这位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声音提高八度:“一年级的孩子,天天迟到,连个解释都没有,这让我怎么跟其他准时到校的孩子解释?”
据了解,这个班级共有42名学生,平均每周都有超过10人次的迟到记录。更让班主任感到无奈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迟到的态度格外随意,有的家长甚至一句“抱歉”都未提及。
“早上七点半到校,对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点早。”大城市某重点小学的张老师表示,“但规则就是规则,如果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家的情况特殊,那校园秩序该如何维持?”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父母李女士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困境:“单位八点半才上班,可学校七点半就要到校。老人住得远,请不起保姆,只能自己送孩子。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样,还要给孩子准备早餐,确实分身乏术。”
教育专家王教授分析认为,这场风波背后反映的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时间管理困境。“但是,”他强调,“工作繁忙不应成为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理由。时间观念的培养,恰恰需要从小抓起。”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学校都在尝试灵活处理这一问题。
某实验小学推出了“弹性到校”制度,允许家长在7:20-7:50这个时间段内送孩子到校。
“这样既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给予了家长一定的时间缓冲。”该校校长介绍说。
仅仅依靠制度的“疏通”是不够的。一位从教二十年的资深班主任坦言:“现在的教育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有些家长把教育完全外包给学校,这种心态才是最大的隐患。”
在视频的最后,班主任说:“各位家长,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但请记住,你们今天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连基本的时间观念都不重视,将来孩子又该如何面对这个规则森严的社会?”
这番话引发了广泛共鸣。有网友评论:“班主任的话虽然尖锐,但字字在理。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艰难,就放弃对下一代的严格要求。”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迟到问题,更是家校协作、家庭教育责任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综合考验。
近日,该校已开始尝试建立“家长互助群”,鼓励住在同一社区的家长轮流接送孩子。学校也在研究是否可以开设“早读班”,为确实有困难的家庭提供更多选择。
面对孩子的教育,每个家长都期望给予最好的。但最好的教育,往往始于最基本的习惯养成。时间观念,正是这些基本习惯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件事,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小花!
如果你也喜欢小花每日分享的内容,可以关注我,动动手指点赞收藏起来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