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后的北京街头,卖烤红薯和冰糖葫芦的小车逐渐增多,仿佛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温暖的色彩。入冬后的北京,在储备大白菜和涮肉之后,人们似乎被这些传统小吃所吸引。记得去年冬天,托尼曾说:“糖葫芦真是冬天唯一的指望!”其实,山楂除了制成糖葫芦外,还有更多令人垂涎欲滴的花样。
山楂,又名“山里红”或“红果”,其口感与风味在肖复兴先生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曾写道,老北京吃山楂最讲究的是将山里红放在铁锅里,加入水和糖,以及桂花,熬制成糊状,但又不至于成泥,保留其完整形态。这种红亮透明的山楂糊糊被称为“炒红果”或“温桲”,装在瓶子里,其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增。
据说,在那个时代,金融大亨如周作民、谭丹臣在冬天请客时,总不忘点上一道温桲拌嫩白菜。这种潮流一度在协和医院的洋大夫中流行开来,他们在下酒馆干杯前,会先点上一碟温桲拌白菜丝。这或许是他们与老北京文化真正接触的第一个动作。直到今天,在北京家庭的年夜饭上,我们仍能看到炒红果拌白菜丝这样清新的小菜。
此外,将山楂与冰糖熬煮,冷却后形成的山楂糕,更是美味至极。这种庶民小吃的高光时刻是当它被呈现给慈禧太后时。慈禧对这种酸甜可口的零食情有独钟,经常让身边的人去购买。因其名号不够响亮,慈禧还特意赐名“金糕”。据说,慈禧当时常光顾的“泰兴号”店铺所制山楂糕色泽金亮,但由于加了白矾,不易保存,需尽快食用。
肖复兴回忆自己小时候被派去买山楂糕的情景,那“金糕一整块放在玻璃柜里,用一把细长的刀子切,上秤称好,再用一层薄薄的江米纸包好”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但馋嘴的孩子往往还没等回到家,就已经把江米纸舔破了。
我制作的山楂糕,是绝对的无添加版本,连水都不加,每一小块都浓缩了山楂的香气。吃的时候可以切成块,也可以切成条。以前在北京,还有一种“奶卷”的小吃,是用牛奶凝成的皮卷上山楂糕,可爱得让人既舍不得吃,又忍不住想把它们吞进肚子里才放心。
北京虽然常被人戏称为美食的荒漠,但其实北京美食颇有讲究。在寒冷的冬日,宅在家里,贴着暖气片,一颗颗把红果切开去核,正是时光中最温馨的时刻。
无水山楂糕
材料
- 处理好的山楂净肉 500g
- 冰糖 250g
制作方法
- 山楂洗干净,切去两头,从中间对半劈开、去核。也有朋友用吸管轻松去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 把处理好的山楂净肉和冰糖按照2:1的分量,放进锅里中火搅拌熬制。如果用小美料理机,选择25分钟-爆炒模式-速度2.5,全程无加水,煮好后用高速搅拌20秒,让山楂糕成品更细腻。
- 准备好模子,垫上牛油纸,把山楂膏浇进来,使劲压平,放置一宿,第二天就可以享用自己制作的天然山楂糕啦。
如果没有类似小美这样的加热搅拌机,可以试着用面包机、豆浆机。如果使用明火锅具煮,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未亲试):
-
山楂净肉500g
-
冰糖(最好提前打碎)250g
-
水250g
-
所有原料和水先用破壁机或搅拌器充分打碎。
-
在无油的净锅里先大火煮沸,再转中小火保持微沸。边煮边搅拌,小心山楂糊溅起烫手!
-
步骤2至少需要煮25分钟。直到山楂糊颜色变深,水汽蒸发,不太流动了。再倒入模具。
-
静置一晚定型,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