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本是人体健康之敌,其产生与增多往往又会诱发更多的疾病。因此,化痰,自古以来便是医者与患者共同头疼的难题,需深究病根,方能根治。
中医化痰的妙法
1、药敷穴位以化痰
临床上,我常采用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并结合甘草外敷此穴的方法,以达化痰之效。甘草,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化痰的良药。
【药物】甘草
【穴位】丰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将药店购买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并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12小时,取下后休息12小时再敷。
丰隆穴,乃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化痰的宝穴。

甘草,生于沙土,味甜色黄,从《易经》角度而言,正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绝佳选择。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失衡的产物,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脾为甚。中医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之疾,因此,按摩此穴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有言:“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丰隆历来被医家奉为化痰之宝,故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可通过此穴治疗。
2、饮食消痰之妙招
痰多的朋友,日常饮食需格外注意。古人云:“鱼生火,肉生痰。”因此,应减少肉类摄入,多吃清淡食品。
芝麻,具有良好的消痰效果。可炒熟磨粉,每日食用。若能购得纯正芝麻油,更佳。将芝麻油作为日常食用油,不久即可痰消病愈。
3、痰湿淤结与失眠
几年前,我治愈一顽固失眠患者,发现其病因主要为体内痰湿淤结。遂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之法,并嘱其回家自行调理。
中医“痰”的分类
中医将痰分为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与血痰。
气郁之痰—脂肪瘤
气郁之痰,即大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憋气胸闷引起。
脾虚之痰—咳嗽之痰
咳嗽之痰有时并非源于肺部,而是脾虚生痰,此时应健脾祛湿。
血痰—高血脂
血痰由高血脂形成,是血脂堆积而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互转,需事先确定病因,以免误诊。
两个穴位自我按摩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丰隆穴对现代人尤为重要,可去除高血脂,故体内痰湿重的人应常按此穴。

有人嗓子哑了,自述仿佛有物堵塞,吐之不出,这可能是痰结于喉。按丰隆穴一分钟,立刻感觉异物消失,痰似乎已化。此穴既能化有形之痰,也能化无形之痰,如感觉喉部有异物但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气,也能消散。
若觉有痰吐不出,按丰隆穴后易吐痰,此穴实为化痰要穴。
穴位位置: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点,连成一线,取其中点。再找到腿上的胫骨,于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处(约两指宽),与中点平齐,附近最感酸麻沉重或痛感明显的地方即是丰隆穴。每日按压3分钟左右。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
腕横纹上五寸,此处为支正穴。此穴位于小肠经侧面,名为支正,意为旁支与正统。“支”指旁支,“正”指正统,心脏为君主之官,为正。支正穴是小肠经通至心脏的穴位,故又称支正。另一方面,心脏与小肠相表里,故支正穴为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络穴,有联络作用。

支正穴有一特殊功效,可治疗人体赘生物。长瘊子、扁平疣等,中医称之为痰结,即湿气凝结而成。另一方面,气郁之症也会导致痰湿凝结成赘生物。此外,脂肪瘤等也是痰结的表现。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化解赘生物。其原理在于支正穴能从心脏吸收血液和能量,冲击小肠经。若小肠功能增强,痰湿能及时被化解,从而避免生成赘生物。因此,按摩支正穴可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敷此穴,可祛痰,能调很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