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上述内容的润色:
溃疡性结肠炎初发时或许不会立即危及生命,然而,若长时间未经妥善治疗,其病情可能会逐年恶化,复发加重,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溃疡糜烂等症状。尽管其确切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确,但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恶化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也被视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部分患者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的粪便中含有血、脓和黏液,并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排便后可获得缓解。轻型患者症状相对轻微,每日腹泻次数不足5次;而重型患者每日腹泻超过5次,可能出现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超过38.5℃,脉率大于90次/分。暴发型病例较为罕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同样令人担忧。例如,中毒性结肠扩张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且病死率高;肠穿孔的发生率约为1.8%;大出血的发生率在1.1%~4.0%之间。此外,还有息肉、癌变、小肠炎以及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并发症,如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眼部病变等。
幸运的是,北京宏世堂中医院院长、成都宏世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外聘教授、太乙御针创始人、五通御针创始人、九五易针创始人蔡卓勋老师,经过长期钻研,重新挖掘和整理了失传已久的古中医针灸,并成功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他首先在大椎上下、肠道对应区域找到关键穴位,然后分两组下针。第一组包括脾俞、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第二组包括关元透气海、上巨墟、三阴交。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采用直刺针法,直刺0.5~1寸,可配合使用艾灸。天枢位于脐旁2寸,采用直刺针法,直刺1~1.5寸,孕妇禁用。上巨墟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采用直刺针法,直刺1~2寸,可配合使用艾灸。
操作时,需采用针灸手法选取对应穴位进针。特别提醒的是,此手法对于新手来说,不可盲目尝试,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处可附上相关穴位图,以便于理解和操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绝技!治愈率出奇的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