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Herba Cistanches)作为传统补益类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列当科肉苁蓉属(Cistanche)的两种植物作为药材来源,分别是荒漠肉苁蓉(C.deserticola)和管花肉苁蓉(C. tubulosa),它们的干燥肉质茎被用作药材。在内蒙和新疆产区,肉苁蓉也常被称为“大芸”,因其补益作用,民间常有“沙漠人参”的美誉。
肉苁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东汉),历代本草对其均有记载。传统上认为肉苁蓉的主要功效为“补肾阳,益精气,润肠通便。据现代考证,我国古代所使用的肉苁蓉主要来源于荒漠肉苁蓉(C. deserticola),同时列当科的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混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肉苁蓉具有保肝、免疫调节、抗疲劳、保护神经系统、增强肠胃功能等多种功效。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及其单体毛蕊花糖苷和松果菊苷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肉苁蓉苯乙醇苷、肉苁蓉多糖和毛蕊花糖苷具有保护神经作用;肉苁蓉多糖具有抗疲劳作用;肉苁蓉低分子糖和甘露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肉苁蓉多糖、松果菊苷、总寡糖、甘露醇可改善肠胃功能。
肉苁蓉的两种来源物种均为寄生植物,生于荒漠沙丘中。荒漠肉苁蓉(C.deserticola)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至新疆北部,宿主主要为藜科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梭梭(H. persicum)。管花肉苁蓉(C. tubulosa)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各县,在中亚至西亚地区也有分布,宿主为柽柳科的柽柳(红柳)属植物(Tamarix spp.)。管花肉苁蓉根据《Flora of China》记载,其正确学名为C. mongolica,但在我国,C.tubulosa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这两个物种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荒漠肉苁蓉茎的横断面上维管束呈波状排列,茎柔韧,故药材称为“软苁蓉”,而管花肉苁蓉维管束在横断面上呈点状散生,茎较硬,药材称为“硬苁蓉”。肉苁蓉属植物的种子极为细小,具有休眠特性,遇到适宜环境时,在宿主植物根系分泌的刺激物作用下萌发形成类胚根状体,在其末端形成吸器,吸器与寄主根部接触并到达维管束,不断从寄主身上获取养分,完成寄生及生长过程。
肉苁蓉用途广泛,根据国家处方数据库和保健品数据库统计,在中成药中肉苁蓉为原料的药品有 196 种,保健品有 46 种。肉苁蓉出口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已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各国及我国港澳台市场等 38 个国家和地区。随着野生资源量的不足,我国已通过人工栽培扩大肉苁蓉的产量,目前荒漠肉苁蓉在内蒙古西部,管花肉苁蓉在新疆南部均有较大量的人工生产。宿主植物的大面积栽培,不仅为肉苁蓉的产量提供了保障,还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保护了荒漠生态环境。(信息来源: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 编辑 王强)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林草科普|中国药用植物 - 肉苁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