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润色后的内容:
人们常言:“只有你变得更美好,这世间的美好才能与你十指相扣。”这种宣传在一些医美的广告中频繁出现,无形中激化了社会的容貌焦虑。因此,尽管存在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整形项目,仍有人跃跃欲试。
曾有一位叫兰兰的女性,因被一家美容整形机构宣传的丰胸项目所吸引,该项目宣称拥有全国独家专利,无需开刀住院,只需一针便可实现丰胸美体的效果。怀揣着对美丽的渴望,兰兰不惜花费数十万元进行手术,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
今年27岁的兰兰,现怀孕7个月,即将迎来宝宝的诞生。尽管兰兰对此感到兴奋,却也因未来的哺乳问题而开始焦虑。
“我现在因为哺乳的问题,每天也在困扰,到底是不是给我的孩子吃我的乳汁,我不得不放弃这一条。”兰兰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
兰兰的苦恼源自于两年前的一次丰胸手术。2022年,她在北京一家名为初美人的美容整形机构接受了手术,他们宣称有一种最新的隆胸技术,无需开刀,只需抽取兰兰自身的血液组织进行培养,20分钟就能让胸部神奇变大。这种新技术被赋予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名字“CRT自体胶原蛋白再生专利技术丰胸”。
机构负责人告诉兰兰,这项技术在全国享有独家专利,手术费用高达194万元人民币,但因熟人介绍,手术费直接减至54万。尽管手术费用依然高昂,兰兰还是产生了尝试的冲动。
兰兰告诉记者,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曾做过隆胸手术,但都是填充的假体或脂肪,不仅有疤痕,还显得不自然。这种新技术是自体再生技术,无需开刀,效果一定更自然更安全。
怀着对美丽的憧憬,兰兰交了546800元的手术费,走上了手术台。手术果真像机构负责人说的那样,前后只用了二十分钟,胸部没有任何刀口,却一下子增大了两个罩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对称的胸部渐渐出现了一高一低的情况,并且还经常感觉到疼痛不适。
考虑到可能是一时不适,兰兰并未在意,但一次体检过程中,乳腺B超医生的质疑让兰兰惊呆了。
“你为什么会有假体显示呢?”医生问。兰兰答称做过隆胸,但用的是自己的,医生质疑道:“你这个绝对不是自己的,我建议你去大医院看一下。”这句话让兰兰受到了惊吓。
花了54万的手术费,本想安全自然地变美,体检结果显示,填充物却可能是自己最讨厌的假体,兰兰仿佛晴天霹雳。
2023年初,兰兰再次来到初美人想问个清楚。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写字楼,记者看到,CRT三个英文字母醒目地出现在大楼顶部,走进院门,CRT的标识随处可见。在这里,兰兰见到了这家美容整形机构一位姓金的院长。
这个机构负责人坚持认为,兰兰的胸部手术是纯自体技术,一些症状和表现,也都是正常的。但随后的日子里,兰兰感到胸部持续刺痛,并出现了不规则的包块。
2023年上半年,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先后在两家医院做了检查,一家医院诊断报告显示:双乳假体术后改变,假体周围多发异常信号,考虑渗漏可能;而另一家医院的检查结果也同样显示,兰兰胸部的不明注射填充物,不是自体组织,而是假体。
医生确定兰兰胸部的填充物不是自体组织,那究竟是什么呢?记者来到北京清析技术研究院,兰兰的填充物样本在这里进行检测。样本检测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兰兰胸部填充物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匹配出相关动物源的蛋白物质,例如:骆驼、蝙蝠、黑猩猩等物种源的相关蛋白。
兰兰原本是为了“自体”两个字才花巨资进行乳房填充的,结果填充物不仅不是自体的,反而含有骆驼、蝙蝠、黑猩猩等动物源性成分。在医疗机构了解到,人体胸部注射动物胶原蛋白可能存在过敏、感染等健康隐患。
填充、检查、取出、重建,前前后后兰兰花了差不多100万,却留下了两道深深的伤痕和未知的健康隐患。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记者查询发现,2010年,给兰兰做隆胸手术的医生白晋曾经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过“自体胶原蛋白再生”的相关技术,但是并没有通过。
不仅如此,记者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查询发现,给兰兰手术操刀的白晋医生只是北京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医生,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多机构从业备案信息,违反了医生多点执业必须具备多机构从业备案信息的相关规定。前不久,当记者再次来到初美人调查采访时,发现这里已经大门紧锁,人去楼空了。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兰兰将初美人美容整形机构告上法庭。日前,法院一审宣判兰兰胜诉。判定被告公司向原告退还医疗服务费、检查费、检测费共计744228元。案子虽然胜诉,但是因为美容机构倒闭,负责人消失,兰兰的损失并未挽回。
记者同时了解到,在兰兰做了隆胸手术后不久,她的妈妈被立竿见影的手术效果吸引,也找到这个美容整形团队,花费60多万做了同样的隆胸手术。目前也出现胸部刺痛变形的情况。
与传统的整容手术不同,轻医美或微整形以注射和光电仪器为主,这些项目因其伤口小、恢复快、效果明显,近几年获得越来越多求美者的青睐。整个医美行业也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美容美体项目,从业机构和人员迅速激增。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不少轻医美项目操作相对比较简易,引来大量不具备资质的人员进入,导致医美行业良莠不齐,问题层出不穷。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在对医疗美容行业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某医疗美容机构,竟然把用于盆腔润滑的外用涂抹产品,通过水光针仪器直接注射到消费者面部。
在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记者看到近期从非法医疗美容机构查获来的各种仪器和针剂。不仅有化妆品充当药品违规注射的,还有假玻尿酸,假肉毒素,不明渠道、无安全保障的光电仪器等。
轻医美方兴未艾,但是却成为近几年的投诉热点行业。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消费提示显示,目前,证照不齐全、超范围经营、无证上岗、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外用药物违规注射等问题,正成为医美行业尤其是轻医美领域投诉的重点。其中投诉增长最多的就是像兰兰和刘女士遭遇到的注射类美容项目。不少消费者美容失败,不得不重新进行整容修复。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门诊部,记者注意到,前来就诊的患者当中,有将近一半都是在不正规的场所做注射类医美项目后出现了严重问题,专门到这里寻求修复的。
医生介绍,很多患者认为注射类医美就是打打针而已,跟美容护肤差不多,所以忽略了医生和诊疗场所的资质,也不检查注射药品的批号。注射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几千块钱,可是修复的过程却相当漫长,而且大都难以完全恢复。
医生提醒,由于注射类医疗美容项目多在血管丰富的部位进行操作,因此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不少美容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具备医疗资质,轻易违规注射可能带来不小的风险。而这类医美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往往非常严重。有的消费者在不正规的医美机构注射玻尿酸导致失明;有的填充太阳穴导致偏瘫;有的甚至被非法行医人员整成了植物人。
记者调查发现,注射类、光电类这些“轻医美”项目属于医疗整形美容范畴,而相当一部分机构根本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操作人员没有医师资格证,甚至没有固定的场所,宾馆、写字楼、私人住所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操作场地。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可以迅速逃跑,躲避监管。
同时,部分医美机构更喜欢采取熟人介绍、手机软件揽客等隐形销售方式,降低消费者的警惕性。一些违法医美机构还特别喜欢用一些不知所云的英文字母,或者模棱两可的名称,打造洋气、权威的印象,以此诱导消费者。
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副所长战捷提醒,经常看到某某的抗衰中心、某某研究院等等,这些机构单从名称上感觉是医疗机构,甚至还有比较强的学术性,但是有一些可能只是生活美容机构或者科技公司的资质。
让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医疗美容行业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也深陷其中。某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利用“平价医美”“1元医美体验”等低价营销噱头招揽未成年消费者“入局”,推销各类项目及产品。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联合开展医疗执业活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在此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看待医美效果,不可忽略风险性,生活应各美其美,别让千篇一律的“人工美”占据了生活的全部色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B51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女子花费50多万元“自体”隆胸,填充物竟检出骆驼蛋白?百万变美手术徒留健康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