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的形成,源于遗传背景下雄激素对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影响,使其异常角化、增生,形成微粉刺、粉刺,进而堵塞毛孔,触发痘痘的生成。痘痘的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皮损,均是在粉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继发性病变。因此,粉刺的治疗是痘痘治疗的核心环节。
粉刺(白头、黑头)的真相
许多人误认为黑头粉刺是由灰尘或化妆品堵塞毛孔所致,但实际上,这些堵塞物并非灰尘或化妆品,而是位于毛囊漏斗部管腔的角化细胞。这些细胞在管腔开口处或表皮下“阻碍了皮脂排出”。因此,试图通过清洁方法去除粉刺是不现实的,过度的清洁反而可能损伤表皮。外用维A酸类药物,是《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推荐治疗粉刺的首选药物。
维A酸类药物作用机理
维A酸作为维生素A的衍生物,与天然存在的维生素A具有相似的活性,并非人们所恐惧的激素药物。它通过与细胞核内的特定受体结合,逐步发挥作用。其机制如下:
- 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分化,降低细胞间的粘连,溶解微粉刺、粉刺,预防微粉刺的形成。
- 粉刺溶解后,破坏痤疮丙酸杆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减少丘疹、脓疱等炎性皮损的产生。
- 抑制粒细胞的趋化,发挥抗炎作用。
- 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减轻痘印(黑色)。
- 诱导表皮增生,使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增厚,改善皮肤纹理,使之更为细腻。
在临床治疗痘痘的过程中,结合果酸、水杨酸或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可显著缩短治疗疗程,并显著增强疗效。
维A酸类药物
维A酸类药物作为粉刺的溶解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如果毛孔堵塞,在使用药物后,粉刺松解、脱落,会逐渐移动到皮肤表面,痘痘皮损可能增加。这种情况在使用维A酸药物的早期尤为明显,一般会持续3-6周,2个月后,皮损开始减少;二是如果毛孔未堵塞,维A酸类药物将深入整个受累区的毛孔,预防微粉刺、粉刺的产生,从而预防毛孔的堵塞。
临床常用于治疗粉刺的维A酸类药物主要有四种:维A酸乳膏、异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乳膏或凝胶。其中,全反式维A酸(0.025%或0.1%维A酸乳膏)是较早被应用于治疗痘痘的维A酸类药物,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异维A酸凝胶具有抑制皮脂腺、减少皮脂分泌的特点,且其刺激性较维A酸乳小。阿达帕林凝胶作为新一代外用维A酸类药物,化学性质更为稳定,刺激性更小,抗炎作用更强,但价格相对较高。
外用维A酸类药物面临的问题
- 早期用药可能产生刺激不适,局部用药部位皮肤可能出现红斑、脱屑、紧绷感和烧灼感等不适,需要2-4周皮肤才能建立耐受。建议在用药最初2周内隔2-3天使用1次,以降低皮肤刺激的风险,待皮肤适应后再逐渐增加使用频率。
- 治疗初期痘痘皮损可能增多、加重,这是因为维A酸类药物使粉刺溶解后,毛孔里堵塞的东西会逐渐向皮肤表面移动。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3-6周,8周后皮损开始减少。
外用维A酸类药物注意事项
- 外用维A酸类药物并非真正的光敏感性药物,但接受治疗的患者可能对阳光更为敏感。建议使用防晒衣物及低刺激性的防晒霜,尤其是日光曝露的患者。
- 由于外用维A酸类对痘痘有预防作用,因此药物应涂抹在全部痤疮发生区域,而非单个皮损的点涂。
- 外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痘痘,皮损完全消退需要3-6个月。在皮损完全消除后,可逐步过渡到每周2-3次维持治疗,预防复发。一般建议维持6-12个月。
- 维A酸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时应避开眼周、鼻腔以及嘴唇等敏感的部位。
- 怀孕、哺乳期间以及妊娠前一个月要尽量避免使用维A酸类药物。
特别提醒:痘痘治疗方案并不复杂,但治疗过程很复杂。强烈建议各位痘友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痤疮(痘痘)治疗系列之一—外用维A酸类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