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怎么调?分享7个实用方法

月经量少怎么调?分享7个实用方法

邢静涛 2024-12-04 花茶养生 606 次浏览 0个评论

关于女性月经问题中月经量过少的问题,时常让广大女性同胞感到忧心忡忡。通常,月经量的定义是指每次经期的流量小于正常周期平均值的一半,或者经期过短,仅有1至2日。今天,我们从中医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月经量少的病因通常可以分为两种:虚证和实证。

虚证意味着血液源头血量不足,而实证则因血管通道阻塞所致,如同水流减少,可能由于水源不足或管道淤塞。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我们将提供以下相应的调理方法:

对于虚证型的月经量少者,其主要症状包括血液稀薄、色泽浅淡且无明显血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荐使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调理:

1. 补血“四物汤”。该方由当归、川芎、白芍及熟地组成,被誉为补血圣品,对血虚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2. 经后饮用“调肝汤”。该方包含山药、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当归、白芍及炙甘草等药材,肝肾亏虚的女性,可以在经后饮用一个星期,以滋补肝肾。

对于产后月经变少的女性,主要原因是生产大伤元气,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来月经时容易腰酸腰胀。这种情况下,仅仅补血是不够的,需要肝脾肾同补才能有效改善。

3. 经后食用7天"乌鸡白凤丸"。作为补肝血的常用方剂,乌鸡白凤丸不仅便捷实用,而且效果显著。

从中医的角度看,虚证相对容易调理,而实证则较为复杂。在现代社会中,月经偏少是一个普遍问题,其中虚证约占十分之二三,而实证约占十分之七八,实证居多。

第二种类型,实证型的月经量少。

实证型月经量少,通常是由于气血通道阻塞,导致血液下不来。这种情况下的月经量少,主要表现为:经血颜色暗黑,有血块,质地浓稠。

血液下不来的原因可能是气滞,导致血瘀,即“气滞血瘀”;也可能是寒凝,血遇寒则凝,就形成了“寒凝血瘀”;还可能是痰湿阻滞”等。

改善月经量少四大妙方,活血补气、通补兼施 

1. 艾灸:着重于关元、八髎和血海穴位。常灸此三穴可缓解寒凝血瘀症状,尤其适用于腹部寒冷或臀部寒冷者,有助于打通淤血通道,提升气血运动能力,增加月经流量。

2. 经期使用“二丹汤”足浴包泡脚。该药包由丹皮、丹参、当归、赤芍、桂枝、莪术、茯苓等组成。泡脚为最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不会损伤脾胃功能,且疗效显著。

若伴有痰湿或气郁症状,可搭配“温胆汤”足浴包;若存在上热下寒现象,则可选用“清上温下足浴包”。如此综合运用,效果理想。

3. 食用“九红粥”。其配方包括红枸杞、红豆、红枣、红米、红曲米、红山楂、红糖、墨红玫瑰及藏红花。此粥具有疏通血管、促进气血运行、排除体内淤血并同时补血之功效。

许多女性表示,九红粥对改善月经状况大有益处,使月经来潮更为顺畅舒适。

4. 服用中药汤剂。中医中有诸多活血化瘀方剂,如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等,患者可依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药物。

综上所述,上述调理方案在正确辩证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应对月经量少的问题。然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仍需从改变生活习惯着手,如合理饮食、避免过度摄入寒凉食物、保持下肢温暖、保证充足睡眠以及避免消耗气血的行为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月经量少怎么调?分享7个实用方法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