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战笔记》:止痛要药:细辛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实战笔记》:止痛要药:细辛的功效与应用

费秋蓓 2024-12-04 家庭养生 182 次浏览 0个评论

细辛,别名少辛、小辛,是马兜铃科植物的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北细辛主要产自辽宁、吉林、黑龙江,而华细辛则主要产于陕西。因其入药以辽宁产为佳,故又称辽细辛

一、细辛的功效:

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经。功效能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现代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逆上气、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等。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记载:“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正义》称:“细辛,芳香最烈,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宣络脉而疏百节,外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药类法象》说:“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

《本草备要》言:“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

二、细辛的配伍应用:

1.常用配伍整理:

中药治头痛,有引经之说。细辛可治少阴头痛,常与独活配伍。此外,太阳则用羌活,阳明则用白芷,厥阴则用川芎、吴茱萸,少阳则用柴胡,太阴则用苍术。

在《伤寒论》的小青龙汤中,细辛的配伍最为经典。此方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第一方,对咳喘痰饮有显著疗效。此方中,细辛助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助干姜、半夏蠲除水饮,与芍药、五味子与甘草相配,缓和药性之猛悍。

细辛与五味子配伍,一酸敛一辛散,一合一开,可使肺之宣降复常,咳逆自止。与干姜与五味子配伍,凡寒饮咳喘者,可再加半夏一味,常效如桴鼓,即苓甘五味姜辛汤之意。

细辛配伍黄连,可治疗实火口疮,一寒一热,一折一越,尽显组方之妙。除口服外,也可用于外用,将黄连3份,细辛1份,共研细末,蜂蜜调后外擦,疗效显著。

细辛配伍石膏、升麻等,还可治疗实火(胃火)牙痛,取其“火郁发之”之意。

细辛更常配伍附子、麻黄,即仲景治太少两感证之名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今天中医“扶阳思想”及“火神派”流行,此方临症应用广泛,但非经验丰富者,难以驾驭。

2.用于头痛、牙痛、痹痛等诸多疼痛证。细辛性善走窜,有较好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治风寒之偏头痛,可配伍川芎、白芷、羌活等。治牙痛,可单用或与白芷配伍,同煎含漱。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防风、秦艽等。

3.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寒邪偏盛,体痛较甚者,常于辛温解表方中配伍细辛,如九味羌活汤。若阳虚外感,见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者,可配伍麻黄、附子以助阳解表,即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外,细辛研末吹鼻,或配伍辛夷、苍耳子、白芷等,还可治鼻渊。

4.用于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证。细辛擅长温肺化饮,而又止咳喘,常配伍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等。

5.用于肾炎初起风水之证。肾炎初起,常归于中医风水之证,但有夹寒夹热之异。若夹热者,常参考越婢加术汤用法;若夹寒者,常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皮饮用法。

6.《伤寒论》中细辛用法:

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当归四逆汤等,都是细辛在《伤寒论》中的经典应用。

三、细辛的用法用量:

细辛多入煎剂,少入丸散,特别入散剂需慎之又慎。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甚至有医家用至几十克以上者,也未有明显中毒现象。因此,古语“细辛不过钱”之说,实不可轻信。

煎煮方法而言,有正常煎煮者,也有先煎或后下者。作者认为,李可经验值得参考,因其一生实战经验而来,绝非泛泛空谈。细辛外用适量。

四、细辛的应用注意:

自古细辛即是“十八反”之药,又有“不过钱”之说,千百年来医家多避之唯恐不及。但根据《本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细辛应用应参考其本意,回归经典才是。细辛虽为良药,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15分钟,以减其辛烈之味。

对于老幼妇儿或重症病者,在使用细辛时,建议按仲景方剂基础有效量(一般认为原方三分之一量)应用,然后逐日迭加至安全有效量,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疗效。

由于细辛辛温而易伤阴,凡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证,都要忌用。

推爱情之门

若看到的越多

便失去越多

——中医实战笔记 20.6.15 深夜

#中医实战笔记#

《中医实战笔记》:止痛要药:细辛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实战笔记》:止痛要药:细辛的功效与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中医实战笔记》:止痛要药:细辛的功效与应用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