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分泌物长期积聚在皮下,可能形成包皮垢,导致阴茎头和包皮发炎,甚至粘连;包皮口过小、过紧,可能无法上翻或勃起时无法露出龟头和尿道口。若无包皮过长,洗澡时便无需翻洗,省时省力。
在性交时,包皮可能因阴道干涩而摩擦破损,使得病原体侵入,可能导致性病,如软下疳、梅毒、生殖器疱疹、淋病,甚至艾滋病。阴茎癌几乎只在未切包皮的人身上发生。包皮使男性更容易感染人乳头状病毒,该病毒正是阴茎癌的元凶。给新生儿切包皮可使阴茎癌的发生率降低9成以上。同时,包皮垢、人乳头状病毒也是女性宫颈癌的元凶。若切除包皮,这两种癌症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
此外,包皮过长、包茎将阴茎头包裹,导致龟头、冠状沟等部位娇嫩、敏感,易受刺激而兴奋,甚至导致早泄。而包皮环切后,阴茎头暴露在外,长期与内裤接触,敏感度逐渐降低,性刺激时反应减弱。

为避免上述弊端,需要忍受包皮环切术带来的痛苦及各种并发症风险。尽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大多不严重,但仍有死亡病例。
阴茎头表面是黏膜组织,防御力较弱,包皮对阴茎头有保护作用。在没有衣物遮盖的原始人身上,包皮可保暖并防止蚊虫叮咬、外伤、晒伤。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有了内裤,但包皮的保护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婴幼儿身上。
阴茎头无分泌功能,但包皮含有腺体,能分泌抗细菌和病毒的蛋白,如溶菌酶;包皮中存在许多特异的上皮细胞,如郎罕氏细胞,能分泌免疫球蛋白,这是一种预防感染的抗体。所有这些,都是阴茎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此外,分泌物还具有润滑作用,减轻摩擦力。
包皮的结构精巧,滑动自如;富含感觉神经末梢,并能带动包皮系带,刺激相关神经,有利于激发快感。

包皮并非一无是处,其利弊取决于一个强弱平衡的问题:包皮及其分泌物可以抗杀病菌,但也会制造一个潮湿、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环境。若分泌物无法被清除,蓄积下来,就会滋生细菌,若超过包皮的杀菌功能,便会导致炎症。反之,若经常清洗包皮内部和阴茎头,则很少发病。因此,炎症一般发生在包皮过长和包茎者身上。
“切包皮防性病”这一观点,临床上仍有争议,尚未被完全证实。感染性病的主要危险在于不洁性行为,而非包皮的存在与否。在美国,包皮环切术的盛行并未阻止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病的传播。因此,预防性病的关键在于洁身自好,性生活时采取安全措施。

关于切包皮能否降低阴茎癌和宫颈癌的危险性,也存在争议。多数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发病率仅约十万分之二,且切除包皮并非预防其发病的唯一手段。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的宫颈癌,最好的方式是接种疫苗。
另外,包皮过长的男性并不一定会早泄。通过切包皮来改善性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充足的证据,早泄本身也有心理因素,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疗法。
每个正常男性都有包皮,包皮是人类性器官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人对它的认识不一,导致心理产生纠结。
包皮环切作为一种外科手术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近40年里,随着医学界观点的变化,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环切率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现在医学界的立场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其对健康的利弊尚存在争论。
在我国,决定是否环切包皮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因素,而非医学标准。例如,在商业广告的宣传下,男性要求为自己或为其孩子行环切的人数正在增加。其实,临床上真正需要外科治疗的情况并不多,仅针对真性包茎和阴茎头或包皮反复感染者。而当前许多去做手术的人只是包皮过长或因恐惧包皮过长的后果。事实上,包皮有一定伸缩性,可以用手轻轻退缩,一段时间后,龟头多可裸露出来。

因此,我们应纠正对包皮的错误观念和消极心理,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牵拉包皮的训练。对待环切应慎重,若无大碍,大可不必切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带孩子切包皮前,先去除心理上的“包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