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一个曾经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但踏入我的诊室时,却给人一种深深的忧虑和缺乏自信的感觉。从他的表情中,我大致可以推断出他所患的病症。然而,按照精神科的诊治流程,我还是对他进行了详尽的精神检查。小张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就医经历:七年前,也就是2010年,他与几位朋友聚会时,在兴头正浓之际,突然感受到一股气从腹部直冲心脏,接着心跳加速,胸部发闷,仿佛无法呼吸,四肢冰冷,汗水淋漓。小张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心肌梗死,担心自己随时会猝死。
他立即让朋友拨打120急救电话,被送到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救治。经过心内科的相关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常,之后症状自行缓解。医生劝他回家,但第一次的经历给小张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此后他经常心有余悸。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他共有十次上述症状发作,七次就诊于急诊,并多次就诊于各大医院,但每次检查均显示正常,没有找到任何病因。最后,心内科医生建议他转来精神科就诊。
像小张这样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他们通常多次就诊于急诊或心内科门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最终被告知需前往精神科就诊,因为他们所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精神科的常见病——惊恐发作(急性焦虑)。
相关研究显示,惊恐发作约占综合医院急诊患者的25%,其误诊率通常高达98%,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惊恐发作都被误认为是心脏病来治疗,患者往往因此持续数年,就像小张一样。这类患者由于经常反复发作,自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的也不在少数,并且在服用这些药物后,他们自觉症状减轻或缓解,这其中,心理效应占了很大比例。
惊恐发作偏爱年轻人: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年轻是独立增加惊恐发作风险的因素之一。这类人群的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到50岁之间,就像小张一样。因此,年轻并非无所畏惧,而是需要更加警惕。
一、什么是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表现为突然的心悸、出汗、震颤,甚至伴有强烈的濒死感。其发作往往是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生,表现为持续数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急性症状,多数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是其特点,并且每次发作的症状几乎相同。
惊恐发作的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脏症状,如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二是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严重时可有窒息感;三是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疼、头晕、晕厥、感觉异常。惊恐发作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恐慌症、期待性焦虑、广场恐惧症、过度健康焦虑。由于这些患者的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症状或胸痛,因此多数患者常在首诊或二次就诊时主动寻求急诊科或心内科的帮助,就像小张一样。
二、惊恐发作如何诊断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发作,每次发作时间不超过2小时,并且发作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同时,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并且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参见特定的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在惊恐发作间歇期,几乎无焦虑症状(尽管常会担心下次惊恐发作)。此外,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注:来访者至少有一次惊恐发作,并且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会并发什么后果,或发作导致明显的行为改变,最少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判断其是否伴发广场恐怖,排除物质使用及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排除其他心理障碍所激发的惊恐发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排除诊断,精神科疾病必须排除内科疾病及药物所致的可能性,所以前期的内科就诊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三、惊恐发作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抗抑郁的药物,如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服用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如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
2.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控制惊恐发作之后,常需配合心理治疗,以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
3.中医治疗
在中医中,惊恐发作常见于奔豚病、恐症、胸痹等疾病中。中药或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许多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后期的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惊恐发作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策略,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反复发作心慌、胸闷、出汗、恐惧,你可能得了焦虑症而不是心脏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