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争议。张景岳在《类经》中注解道:“阳明胃,太阴脾,戊己土也,中央戊己土,表里治同。”他强调戊为阳土,己为阴土,阳土即胃,己土即脾,中宫之干也,脾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盛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温以燥之。张景岳特别提到了苦温以燥之,即使用苦药和温药来燥湿。在临床上,燥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温药,而非凉药,除非患者是湿热性体质。湿热体质的患者,如经常喝酒、面色潮红、口中异味重且肚子大的,就需要清热利湿。一般情况下,湿大多与寒结合,称为寒湿,此时就不能用凉药,而需用苦温之品燥湿。
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中的注解与张景岳的观点不谋而合,认为脾为太阴湿土,最苦在湿,湿则脾病也,惟有苦性燥,宜急食苦者以燥之。
《素问经注节解》则提到:“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这个注解与其他医家的观点相似,都强调了苦药在燥湿中的作用。
然而,《素问绍识》却认为:“肺云食苦以泄之,是五脏中宜食苦者有二,而无一宜食咸者,且断段列五脏色味,正与此段相反,而有脾色黄,宜食咸句,然则此苦字为咸字之误明矣。”这段话暗示了原本应该是咸,但在临床上并未使用咸味之药来燥湿,因为咸味之药大多用于补肾,难以燥湿。实际上,临床上多数使用苦温之品来燥湿。
古代医家如张介宾、马莳等对此注解均正确,与临床相符。我们知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真正祛湿的药往往带有苦味,如厚朴、苍术、蔻仁等。即使一些药物如佩兰、藿香带有香味,但在口中却可能感受到苦味。这是因为中药的味道并不是绝对的,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的口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味道。
举例来说,啤酒的味道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醇厚好喝,有的人觉得苦甚至辣。同样,中药的味道也如此,虽然某些药物闻上去是香的,但在口中可能变苦。这就是“急食苦以燥之”的含义,也是整段条文的含义和一些临床上的分享。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湿气重的调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