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黑山,南斯拉夫电影《桥》拍摄地
大街上很多人像你
但你走错了方向
当我眨了一下眼睛
夏夜的星星便找不出来了
我的门是紧闭的
蜘蛛在里面
织着又大又密的网
我房子的玻璃窗是雪白的
我把什么写了又擦
擦了又写
我很怕走路
因为不知道通向哪里
我也很怕邮箱
我的歌在日记里沉淀
谁也看不到
作者感言 “既是诗的,就是美的”——这句话出自哪位哲人,我已经忘却。然而,正是因为这句话,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最早尝试的就是诗歌。
那是一个多么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啊!由词汇与语句、由韵律与节奏、由热情与想象组成。在那个世界里,青年人变得成熟,老年人变得年轻,徘徊者获得力量,胜利者变得谦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坚持每天写一首诗,很多时候都是一气呵成,不打草稿。这对我来说,不仅是创作,更是锻炼思维的方式。现在我在公众号上推送的一些诗,包括尚未推送的,都是那时写下的。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一个无所畏惧的时代。我毫不谦虚地说,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仍然认为有些诗是拿得出手的。那时候,我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名成家,渴望“天下谁人不识君”。
记得有一年盛夏的傍晚,在南昌市下沙窝赣江边游泳时,我就坐在沙滩边上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我等着一个人》。这首诗至今还广受好评。另一次,在福州市的于山公园游玩时,我坐在椅子上休息,随手捡起一张纸,写下了《说吧》这首诗。多年以后,有一位读者在微信里告诉我,正是这首诗给了他信心,驱散了心中的阴霾,这让我倍感欣慰。
1981年去昆明旅游,坐在疾驰的列车上,我也写了好几首诗,比如后来在报刊上发表的《你一对发亮的灯笼》和《被风散开的秀发》等。我经常参加一些乏味的会议,但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在纸上写下点什么。
诗与美,是紧密相连的。我在那片广阔的土壤上耕耘、播种,自然也有收获。例如,我曾是江西最早在《诗刊》发表作品的作者之一。《诗刊》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权威的,能在上面发表作品并不容易。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不能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还是有的。
然而,左拉曾说过:诗是伟大的,只有在诗里才有解脱。
作者简介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赣鄱英才555工程”第三批人选、第三届“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入选江西省委组织部主编出版的《赣鄱群英汇·江西省优秀人才成长案例》。
曾采写长篇通讯《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国》及后续系列报道,为推出和宣传邱娥国这一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作出突出贡献。中华新闻报曾以《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为题发表通讯,报道其从业事迹。
在新闻采编方面,我技术娴熟、全面,在消息和通讯、言论以及散文、诗歌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我采写和创作的消息、通讯、评论、散文、诗歌等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鲜明。
我的七八十篇作品获得了全国和全省的奖项。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结果(短诗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