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间传说,曾有一书生因体弱多病而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数日,不见神仙踪迹,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却见到一年轻女子正痛骂责打一位年迈妇人。书生立即上前劝阻,并指责年轻女子不尊老爱幼。女子听后笑道:“她是我的小儿媳妇,而非我婆婆。”书生疑惑,追问老妇,老妇证实确是她婆婆,已年逾九十,而自己是她的第七个儿媳妇,年近五十。书生难以置信,老妇解释说:“我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夏秋冬,各食枸杞的不同部位,因此越活越健康,容貌也如三四十岁。我的儿媳们按此方法食用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唯有这个小儿媳妇,因贪吃懒做,不但不吃枸杞,还大鱼大肉,导致身体多病。”书生听后,回家坚持食用枸杞,最终消除了疾病,活到八十多岁。这个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宋徽宗时,顺州筑城,民工在土中挖到枸杞根,形如犬状,被献入宫中,这便是传说中的千岁枸杞。又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寺中有一口井,井旁枸杞高大,根盘粗壮。寺中人饮用此井水,人人面色红润,年至八十,依然乌发、健齿。唐代诗人刘禹锡为此作诗《枸杞井》,诗中描述枸杞树与井水相得益彰,具有神奇功效。

自古以来,人们将枸杞视为进补佳品。《本草汇言》中称:“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蓬莱县南丘村因家家种植枸杞,村民长寿众多,皇帝赐匾称此村为“长寿村”。
按《本草纲目》记载,古代枸杞产于常山为上品,唐代时生产于山东、河北一带,明代时陕西、甘肃枸杞最佳,清代则宁夏枸杞最为极品,其子圆如樱桃,肉厚子少,晒干后红润甘美。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

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夏季和秋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除去果梗,或晾干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本品气微,微甜。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生用。
药性: 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 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本品滋阴润燥,故大便溏薄者慎服。
中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无意发现的具有治疗疾病功效的植物。每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知识。
若错过之前的文章,可在今日头条app的搜索框输入“白话中药系列”查看。如有疑问或想了解其他中药,欢迎留言或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分享健康知识。
下期分享中药,敬请期待!

如果你对哪味中药感兴趣,欢迎留言,我会为你撰写相关内容。
#清风计划##我是生活家##健康科普大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白话中药——枸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