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血常规(白细胞)

解读血常规(白细胞)

倪溢舒 2024-12-14 果蔬养生 710 次浏览 0个评论

以下是经过润色后的内容: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去医院时,医生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看到繁多的数据,常常令人一头雾水。有时,某些数值偏高,询问医生,却被告知“这没有临床意义,不用担心,有问题会告诉你的”。那么,如何解读血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血常规中有意义的数据,特别是白细胞部分。

白细胞,作为人体的防御卫士,其主要功能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吞噬、分解,最后清除体外。在临床上,医生通常会先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药物治疗。

白细胞数量:成人的参考值为(4~10)×109/L(升),儿童为(5~12)×109/L,新生儿则为(15~20)×109/L。白细胞的生理性波动很大,安静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之间变化可相差1倍。白细胞计数结果在正常值的30%以内波动多无临床意义,只有定时、连续地观察才有诊断价值。

病理性增多则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如成人白细胞总数增高(超过10×109/L)时,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在,此时患者多有发热症状;如白细胞总数过高,在(30~50)×109/L以上,并伴有严重的贫血,需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

病理性减少则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则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5类。在判断身体发生感染后,就可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从而确定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其中,中性粒细胞比率,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它的增减可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临床意义也与白细胞计数增高或减少的意义基本一致。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血常规报告,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解读血常规(白细胞)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