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作为遍布全身的防御器官,承载着生成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重要任务,时刻准备应对身体的免疫挑战。当某部位遭遇病变,如毒素、细菌、寄生虫或癌细胞侵袭时,淋巴结就会迅速响应,拦截或清除这些入侵者。在激烈的“战斗”中,淋巴结会扩充其“后备力量”,导致体积增大,甚至让原本不易察觉的淋巴结变得触手可及,并可能伴随其他不适感。尤其在婴幼儿中,颈部皮肤薄嫩,皮下脂肪较少,使得颈部的正常淋巴结经常被触及,但这通常是单个、柔软或稍硬,且没有压痛感。对此,患者和家属常因紧张而就医,误以为遭遇了不治之症。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只是虚惊一场。
颈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疾病
-
淋巴结炎:由化脓菌感染引发的颈淋巴结肿大,急性期红肿热痛,起病迅速,局部淋巴结压痛明显。正确抗炎治疗后,炎症和肿块大多会消退。慢性者则病程较长,肿大淋巴结形成的时间也较长,一般可移动、压痛轻,消肿亦慢。根据中医活血化瘀理论,配合使用中成药,如以夏枯草或鳖甲为主要原料的软坚散结药物,可加快肿块消退。
-
反应性颈淋巴结增生:由于头颈部器官炎症,导致相应淋巴结肿大。一般患病时间较长,身体需要的抗体多,因此淋巴结的体积较大。这种肿大的淋巴结如果没有炎症,一般只需使用上述中成药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
颈淋巴结结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身体其他部位没有结核灶,继发性则常见于肺、肾、肠或骨等器官先有结核病。儿时接种卡介苗的人群发病率低。患者病程较长,肿大淋巴结常呈串状互相粘连成团,中等硬度,早期可活动,无压痛。如有疼痛甚至发热,常是继发其他感染。如长期未进行抗结核治疗,可形成干酪样坏死、溃破或瘘管,治疗更困难。因此,抗结核治疗需贯穿始终。
-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身体会出现很多严重病变。早期体征之一就是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互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在高危人群中,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关,需作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癌症类疾病
癌症类疾病,尤其是淋巴瘤和白血病,常常伴随着淋巴结的肿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分为两大类。其中,非何杰金淋巴瘤在国内较为常见,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颈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多为双侧性,常有发热、乏力、贫血、肝脾肿大和消瘦等。如有转移,会有相应器官的症状、体征。白血病则由于病变的幼稚细胞“无政府主义”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此外,还有贫血、持续发热,甚至出血。这两种疾病的明确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细胞检查。
转移癌:淋巴结转移癌常出现在颈部淋巴结,多为一侧性,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度差,早期无压痛。咽喉、鼻、口、面、食管、胃等部位的癌症,都可能形成颈淋巴结转移癌。尽管转移可能意味着病情进入晚期,但不应放弃治疗,因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结语
本文由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的张世蔚教授撰写,提供了关于颈淋巴结肿大的详细解释和常见疾病分析。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颈淋巴结肿大的来龙去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