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时间:3-4个月逐渐消失,6个月之前会从“吸吮”发展到“咀嚼阶段”。
许多新手妈妈观察到,当宝宝饥饿或哭泣时,常常伴有“吧唧嘴”的动作。当给宝宝喂奶时,宝宝会自然靠近乳头或奶瓶,这就是“吸吮反射”的表现。
测试方法: 当宝宝“吧唧嘴”时,将RT或奶瓶奶嘴靠近宝宝嘴巴边,宝宝会“很自然地吸吮”,如果宝宝吸吮得很有力、很着急,说明宝宝真的很饿了。
但如果宝宝已经吃饱,这种反射一般不会出现。
随着宝宝月龄增加,这种吸吮反射会逐渐消失,宝宝的发育也将进入“咀嚼阶段”。
京妈提醒:尽量不要在宝宝大哭时给宝宝喂奶,以免发生呛咳,甚至危及生命。

消失时间:3个月左右,6个月左右完全消失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宝宝在睡梦中,小嘴也会一动一动的,就像是在吃奶,这就是宝宝在“觅食”了。觅食反射是新生儿的基本反射之一,家长也可以自己在家测试。
测试方法:家长用手指轻轻触碰宝宝的脸颊,宝宝的脸会转向手指的一侧,甚至会张嘴寻找食物,这就是宝宝的觅食反射。
当宝宝饥饿时,“觅食反射”会特别明显。
因此,新手妈妈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检查宝宝是否饿了。但三个月之后,这个指标就不再准确了,特别是在宝宝清醒的时候,到了六个月左右就完全消失了。

消失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宝宝在满月时消失,也有的宝宝在2-3个月左右消失
当宝宝去医院接受体检时,医生可能会用这种方法检查宝宝的神经系统是否正常。通常选择宝宝比较安静、清醒的状态进行测试。
测试方法: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家长面对宝宝,双手分别拉住宝宝的双手,轻轻用力把宝宝向正上方提起,最好是头不离开床面,使颈部与床面有一定的距离,然后松开手,宝宝颈部重新接触床面之后,双手自然外展并向前伸,形成一个环抱的动作,就是“拥抱反射”了。
京妈提醒:如果宝宝到了5-6月,仍然存在“拥抱反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评估,不可忽视;另外,当宝宝肌张力极低时,拥抱反射不容易引出,家长也要多加注意。

消失时间:3-6个月逐渐消失
也叫做“抓握反射”,这个反射的检测,家长也可以在家进行。
许多新手爸妈们已经发现:新生婴儿的小手会紧紧地攥成小拳头,特别是两个月之前的宝宝,两个月之后的宝宝手指就会相对放松。
测试方法:家长如果把手指放在宝宝的掌心,宝宝会很自然地握住家长的手指,力量非常大,这就是握持反射。
“握持反射”一般在宝宝3-6个月的时候就会自然消失,开始学习抓、握、捏等精细动作的运用。
京妈提醒:如果宝宝迟迟没有“握持反射”出现,要考虑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必要时要及时就医。

消失时间:生后6周左右
测试方法:家长双手从宝宝的腋下竖直抱起宝宝,让宝宝的双脚挨着地面或床面,宝宝会表现出“迈步”的样子,抬起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这种反射一般在宝宝出生后6周左右消失,等到宝宝10-12个月的时候又会出现,不过这时候就是“踏步反射”了,是宝宝真的要学习走路了。
京妈提醒:测试宝宝这项反射时需要用双手把宝宝从腋下“竖直抱起”,很多家长做的时候会手法不正确,容易弄伤宝宝,因此建议由专业医生来操作。

消失时间:3-4个月左右
许多新手妈妈发现,宝宝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来睡觉,当给熟睡的宝宝盖被子时,或者突然有一个声音时,宝宝即使闭着眼睛,也会马上竖直双手,甚至伴有头向后仰,像是受到惊吓一样,这就是“惊跳反射”。
这种反射在宝宝2个月左右逐渐变少,一般在4个月左右就会完全消失,所以当宝宝大点就会好很多,新手妈妈也不要太担心这个问题。
京妈提醒:如果超过4个月,甚至到了6个月,宝宝仍有惊跳反射,那就说明宝宝有神经损伤的情况出现,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消失时间:贯穿一生,不会消失
测试方法:用叩诊锤轻轻敲击膝盖下方,会使小腿反射性的前踢,这就是“膝盖肌腱反射”。
京妈提醒:这项反射一生中都会有,但是新生儿反应比成人强,如果在给宝宝做体检的时候发现,宝宝的膝盖肌腱反射消失,就要特殊留意了。

消失时间:6-18个月左右
测试方法:轻轻划宝宝脚底时,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宝宝脚趾会向脚心的方向弯曲,而神经系统有损伤的宝宝往往不会,他们的大拇指会向脚背侧弯曲,其余四趾展开,像打开的扇子,有这种表现的宝宝就是巴彬氏征阳性。
京妈提醒:这种反射一般在宝宝6-18个月左右会逐渐消失,若之后检查出现“巴彬氏征阳性”指证,则说明有问题,要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掌握这些新生儿反射知识,将对我们日常护理宝宝提供极大的帮助。希望每位新晋的宝爸宝妈都能细心观察宝宝的变化,让宝宝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关注「京妈说」,获取更多专业、实用且接地气的母婴育儿知识。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8种新生儿反射,多数在6个月前消失,如有异常,则提示“脑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