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大便,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香蕉”形状,或者它的形状。
确实,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残渣会被送到大肠,进行“塑形”——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正常的大便排出体外时,往往呈现圆柱形或香蕉状。然而,大便的形状并非总是如此标准,它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改变。
如果大便突然呈现出水状,且没有胃肠道疾病史,我们或许可以回想一下是否吃了什么不干净、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引起了急性肠胃炎。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急性胃肠炎通常能够自愈。在症状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并适当使用一些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抽烟和饮酒,这样症状通常很快就会得到缓解。如果症状在两天后仍未减轻,且大便次数超过一天五次,最好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此外,我们还经常会在公共卫生间看到“挂杯”的粪便残留物。这可能是由饮食结构不合理或某些胃肠道疾病引起的。对于饮食结构,不爱吃蔬菜水果,偏爱高脂、高蛋白食物的人,大便往往会变得黏稠。通过增加纤维摄入,减少油脂摄入,我们可以降低大便的“挂杯度”。另一方面,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疾病都可能刺激肠道分泌更多的黏液,导致大便黏稠。
其实,正常的粪便通常会混有少量灰白色的黏液,只是肉眼不容易察觉。当消化道感染或出血时,黏液可能混上血液、肠上皮细胞等“杂质”,呈现出血丝状、纤维状或膜状。如果黏液及鲜血混合大便一起排出,可能是出现了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结肠肿瘤等问题。这时,最好去医院做个粪常规检查,让医生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就会变得干硬、结块,呈现出一粒一粒的样子。老年人、久坐的上班族和有内痔的人,都可能出现大便结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养成排便习惯、多吃膳食纤维等方法来解决。
如果便秘仍然顽固,或者持续出现羊粪样便便,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文经过百科名医医学团队及专家审核)
参考资料:
- 潘祥林, 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便便的形状,能告诉我们哪些肠道健康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