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为一名 50 岁女性,双手出现红斑、触痛,已有 6 个月之久,尤以邻近指甲处最为明显,且伴有指甲增厚。患者有使用凝胶指甲油的历史,长达 2 年余。去除指甲油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但再次涂抹后,症状会再次加重。
此外,患者还患有慢性荨麻疹,病史长达 18 个月。尽管服用大剂量抗组胺药和羟氯喹均无效,改用霉酚酸酯也只获得中度改善。
查体显示,患者双手红斑,指尖轻度肿胀(见图 1a),部分手指有裂隙,指甲油下方的指甲增厚(见图 1b)。去除指甲油后,可见所有指甲营养不良和变色,甲周红斑、水肿(见图 2)。皮肤划痕征阳性,无银屑病损害。甲真菌检查阴性。
图 1 左手所有手指远端红斑、肿胀(a);指甲油下方指甲增厚(b)
图 2 右手指甲营养不良和变色,周围有红斑
初步诊断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显示丙烯酸酯和异丁烯酸单体阳性,建议患者停用指甲油。
8 周后随访,患者指甲恢复正常,手指红斑消退。患者报告在停用指甲油 4 周后,慢性荨麻疹亦完全缓解,并回忆到此前涂抹凝胶指甲油时,荨麻疹症状加重。
丙烯酸酯和异丁烯酸被广泛用于凝胶指甲油、油漆、牙科假体、骨科粘固剂,在指甲油使用者、美甲师、牙科技师、牙科患者和手术室护士中均报告过这两种过敏原所致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30% 至 50% 的慢性荨麻疹由抗高亲和力 IgE 受体自身抗体所致。真正由 I 型超敏反应,即 IgE 介导食物、药物或其他变应原过敏所致的慢性荨麻疹很少,有人主张将此类慢性荨麻疹分类为「复发性急性荨麻疹」。
在本例中,去激发试验阳性提示荨麻疹症状由指甲油成分所致。
综上所述,丙烯酸酯和异丁烯酸所致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并不罕见,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使用凝胶指甲油的患者。
慢性荨麻疹通常为特发性,但也可能由丙烯酸酯或异丁烯酸过敏所诱发,在病因探索中应考虑到这一点。
荨麻疹常见病因
多数荨麻疹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病因如下,供临床诊断参考:
1. 食物 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和植物(如蕈类、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
2. 感染 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包括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血吸虫、蛲虫、丝虫和溶组织阿米巴等)。
3. 药物 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有些药物为组胺释放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肼苯达嗪、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和多黏菌素 B 等),还有的致敏原是药物添加剂中的赋形剂、防腐剂及抗氧化剂(如山梨醇、苯丙烯酸等)。
4. 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 常见吸入物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的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皮肤接触物有唾液或精液、昆虫叮螫、毒毛虫刺激、某些植物(如荨麻)和动物毛发(如羊毛)等。皮肤接触引起的荨麻疹常常发生很迅速,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天之后就可减退或消失。
5. 物理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
6. 精神及内分泌因素 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月经、绝经、妊娠等也可患本病。
7. 系统性疾病 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
8. 昆虫叮咬 蜜蜂、黄蜂等虫咬所致的变态反应中,风团是一突出症状;毛虫、甲虫、袋蜘蛛及飞蛾等的毛鳞刺入皮肤亦可发生风团。
9. 遗传因素 与遗传有关的荨麻疹有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家族性冷荨麻疹、迟延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10. 其他因素 近来有研究表明,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存在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
参考文献:Itching for nail fashion: chronic urticaria and chronic hand dermatitis secondary to acrylate and methacrylate allergy in gel nail varnish[J].Clin Exp Dermatol, 2017 , 43 (1) :50-53.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病例分享|警惕细节,说不定就是荨麻疹的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