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孩子感冒发烧的现象频频出现,让许多家长陷入焦虑。面对孩子的发烧,家长们常常在心中纠结:孩子烧到多少度需要就医?多少度需要吃退烧药?长辈们说“捂汗退烧”是真的吗?如果不及时退烧,孩子会不会烧坏脑子?
当孩子的热度上升时,家长们的心也随着七上八下,不知该听谁的意见。这时,专家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台湾马偕儿童医院主治医师黄瑽宁是一位深受明星妈妈们信赖的儿科专家,也是年糕妈妈学院的讲师。他有许多心得和建议想要与家长分享。
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宝宝,黄医生建议首先找医生查明发烧原因;而对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黄医生分享了许多关于家庭护理的宝贵经验。
读完他的建议,你定能成为孩子最棒的家庭护理师!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孩子发烧的真相
我们的大脑内部有一个叫下视丘(下丘脑)的部位,相当于人体的“空调遥控器”。它设定了我们的理想体温——37度。
当体温低于37度时,身体就会通过发抖产生热能,将体温调整到37度;当体温高于37度时,则会通过流汗散热,使体温回到37度。
当孩子身体被细菌或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白血球(白细胞)会向大脑发出警报。接到警报的大脑会通过下视丘这个“遥控器”将体温上调2度,宣布人体的标准体温为39度,并告知身体自行调节体温。
此时,身体会不断发抖,虽然摸上去很烫,但孩子仍会感觉冷,这表示体温正在上升,希望达到体温中枢设定的39度或40度标准体温。
关于发烧
你有多少误解
发烧并不是坏事,它对我们的免疫力有正向帮助。但我们的身体无法长时间忍受高温。
即使孩子不吃退烧药,体温也会高高低低地上下波动。
在退烧过程中,身体会通过排汗、口渴、嗜睡等方式将体温调节到37度。
因此,排汗是体温中枢调节体温的结果,而不是退烧的原因。
但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认为流汗后就会退烧,所以通过给孩子裹棉袄、盖棉被、洗热水澡、喝热水等方式来让孩子流汗。
其实这是错误的,是巨大的误区。
发烧的孩子怎么照顾
那么,当孩子发烧时,正确的护理方式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补充充足的水分:无论是给孩子喝水、牛奶、鸡汤,还是吃水果,只要有水分就能补充孩子发烧时水分散失。
随着体温的高低,调整孩子的穿着:当孩子畏寒时,给他加衣服;当孩子退烧时,让他脱衣服。千万不要盲目捂汗。
如果孩子温度高到精神开始不好,可以给他吃退烧药。但到底多少度应该给孩子吃药呢?
其实,这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退烧的目的是让孩子感觉舒服,有些孩子即使烧到39、40度也依然精神抖擞,没有必要给他们吃药。
是否吃退烧药,应该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来判断:当孩子在哪个温度开始精神不好,或者跟妈妈说觉得不舒服时,这才是应该吃药的时候。
口服退烧药有两种:
一种是Acetaminophen(中文翻译叫做扑热息痛或对乙酰氨基酚),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商品名,但基本上成分都是一样的;另一种是Ibuprofen(中文是布洛芬)。
无论给孩子服用哪种药,都需要大约2小时左右才能发挥药效,平均可以降低1~1.5度的体温。如果你的孩子烧到39度,不要期望能降到37度,通常降到38度左右就已经是药效的极限了。
由于不同品牌的浓度不同,你需要由医生确认孩子需要吃的剂量。一般每隔六个小时,才能再次给孩子吃同一类型的退烧药;如果需要给孩子服用不同类型的退烧药,需要间隔两个小时。
总之,每次用药都要间隔2小时,不要刚刚吃完药就量体温,这样反而过于紧张。
除了口服的,还有退烧的塞剂,但我不建议使用。因为塞剂会让孩子很不舒服,而且会让体温波动更大,反而让孩子在发烧时更加不舒服。
除了以上提到的护理方式,我们还要关注孩子退烧后的精神状态。
退烧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恢复。
如果孩子吃了退烧药两小时后,体温慢慢下降;或是睡了一觉后体力恢复了;或者在家观察大约两天左右,吃了退烧药精神状态就会恢复,这些情况都可以不用去看医生。
但如果孩子吃了退烧药后,退了烧但精神却没有恢复,喜欢看的电视还是不看、喜欢玩的玩具还是不玩、喜欢吃的东西还是不吃,总是无精打采的,这时无论孩子烧了多久——1天还是几天,都应该立刻去看医生。
因为精神不佳是所有并发症的共通症状,无论是并发细菌感染、脑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还是脱水,基本上都有一个共通症状:就是精神状态和活动量会先下降。
所以,孩子发烧的家庭护理其实总结起来很简单:
判断孩子发烧的严重程度,要看精神状态,而不是盯着体温的高低;孩子发热的家庭护理正确方式,就是顺其自然,该穿就穿、该脱就脱,让孩子感觉更舒适。
备注:由于台湾和大陆的专用医学名词存在一定区别,年糕妈妈医学顾问团在文中对此进行了备注。例如:白血球(白细胞),台湾地区一般使用“白血球”,而大陆通用为“白细胞”。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孩子发烧不要紧,乱吃药、乱捂汗才是帮倒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