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在《城堡》中曾言:“在追求我们所渴望的一切时,只需保持冷静、坚持理性,我们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我们的目标。”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当家长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理性与清晰时,孩子的成长之路将会更加顺畅。相反,若父母对孩子过于呵护、关注、包办、溺爱与过度保护,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容易陷入懒散、厌学和躺平的状态。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早在1925年,科学家麦凯就通过老鼠实验验证了这一点。实验中,一组老鼠得到了特殊照顾,食物充足且随时可得;另一组老鼠则处于半饥饿状态,食物供应不足。令人惊讶的是,半饥饿状态的老鼠反而更有活力、敏捷,生命力顽强,甚至活到了2000天,而另一组老鼠则因过度安逸而动作迟缓,连1000天都未能存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适当的挑战和限制可以激发更好的发展,而过度的呵护则可能导致早衰。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需要运用“饿鼠效应”。即,家长不应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而是只满足一些基础需求,这样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驱动力。回想我在进行家庭教育辅导时,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的各种现象,如孩子懒惰、缺乏耐心、对学习感到厌烦、只想玩手机等。此时,我会建议家长暂时放下对孩子的埋怨,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以下问题:是否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包办,是否用学习来置换孩子的其他需求,是否替孩子安排了一切,是否对孩子的要求全部满足。
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精细的照顾和回应,让孩子无需面对任何挑战和困难,那么孩子任性、懒惰和享乐的行为,只能怪家长过度纵容。曾经有一位家长问我,孩子不上学、不学习,每天只想点外卖、打扮和玩乐,是否应该约束她?我告诉她,可以与孩子协商点外卖的频率,限制打扮的资金支持,并适当管控手机和零花钱。但家长表示,她想管却管不住,因为不给钱不行,不同意孩子会闹,她不忍心看到孩子崩溃。然而,如果父母一直心软,对孩子过度共情和心疼,不坚守原则,孩子只会一再逾越底线,最终变得无规则,随心所欲。
我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就是“饿鼠效应”,对孩子的需求不全然满足,但也很重视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或我做不到的事情时,我都会委婉拒绝。我与孩子说:“即便我是你妈,即便我爱你,你也不能那么肆无忌惮。尊重是相互的,理解也是相互的,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你搞不定的事情,欢迎随时来找我。”因此,我的孩子在高中期间,我几乎不去学校看他,也不特意给他送饭。孩子对学校的感受是,虽然饭菜一般但还能吃饱,不需要我去慰问或送饭。另外,孩子在学校是自己洗衣服的,只有厚衣服或他洗不了的床单会带回来让我洗。孩子的琐碎事,我能让他自己处理的都不插手,但孩子有情绪问题或无法搞定的事,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应和助力。爱孩子,并不一定要即时回应,孩子需要历练和自成长,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和人格体系完整。
我的孩子偶尔会有躺平、摆烂和厌学的情绪,但他几乎不会一直这样,他会反思、总结、自我复盘,并会主动调整自己,重新出发。对孩子的养育,不必完全富足,也不必完全包办,孩子能做的让他们自己来,孩子做不了的,让父母助力,如此便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当家长用好“饿鼠效应”,孩子的躺平、懒散和厌学,慢慢就有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