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太阳病中,发热且渴,却不见恶寒者,是为温病。
若已发汗,但身体仍灼热,则称之为风温。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误治而下利,则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攻,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再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条所述,正是温病之证。我们之前曾言,伤寒和中风是气血功能之不足反应,而温病则是气血功能之亢盛反应。伤寒与中风之差异,在于汗与不汗。温病则分为普通温病与风温,其区别亦在于汗与不汗。其实,汗只是个现象,其本质在于看津液是否有丧失。
仲景的整个辨证体系,是以津血的盛衰来作为阴阳判断标准,并以此组方用药。温病的纲领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渴”乃内有热之渴;“不恶寒”表明气血虽向体表走,内里却并不空虚,故发热而不恶寒。既然为温病,为何不直接说怕热?这是因为温病的原理:若平日饮食过多,身体消耗不掉,人体便会燃烧这些多余能量,若一时不能完全代谢,便产生了有热上火的反应,即为温病。温病不一定要有外邪诱发,自体亦能发病。若再感外邪,毛孔一闭塞,温病便会加重,这便是“热伤风”之理。若汗出而解,则无温病,故温病往往内里热,体表感觉却并不一定热。若热烧不出来,一般只是不恶寒;当然,严重的温病是表里俱热;而轻微的温病,病人甚至有怕冷的现象,只是这种怕冷并不感觉需要多穿衣服。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温病若出汗,说明内里能量从体表排出,体表自然感觉灼热。一般情况下,汗出则病愈,若身体持续灼热,说明热邪尚未排除完。外汗耗散了津液,加上里热也烧灼津液,便产生了津液不足的现象,这就叫风温。
中风和风温,只要带“风”字的,都有津液不足。
风温的症状为“脉阴阳俱浮”,表明病在表,故“自汗出”;因为要不断自汗出,肌肉里会积累过多津液,所以“身重”。“多眠睡”也是温病的表现,因为热往大脑走,人就昏昏欲睡。春夏天人爱犯困,一坐有暖风的车人就犯困,也是这个道理。
当身体里有过多热,呼吸自然要加重以帮助排出热能,所以“鼻息必鼾”。这在儿科尤其有用,幼儿不能摸脉,也不能问证,感冒了怎么辨别是热证是寒证呢?一般来讲,呼吸粗重,大便臭,打屁多,面色赤红,鼻孔干的是热证。幼儿的阳气是最旺的时候,加之家长生怕饿着了,不停的喂食,肠胃容易囤积,多发热证。现在很多家长一见孩子感冒,不分寒热就急着添衣服捂被子,于是造成高烧肺炎进医院。
接下来是典型的津液虚的反应,“语言难出”,当人体津液虚时,首先就是筋膜结缔组织缺少滋养了,因为这里面的血管少,容易缺少津液,舌头里面主要是筋,所以就不灵活了,说不出话了。若医生再误治,下泻药,更伤津液,于是便产生“小便不利”,已无尿可下。再严重则“直视失溲”,眼睛直了,眼睛里的筋络失去滋养;膀胱也是结缔组织,膀胱失去滋养,约束力丧失了,便“失溲”,也就是小便失禁。
“若被火者”,若用火熏蒸之类的方法误治,热蒸郁于肌肉,便“微发黄色”,也就是发黄疸。津液再严重丧失,便“如惊痫,时瘛疭”,也就是相关大脑的惊厥惊恐反应。为何大脑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呢?这需要顺应人体来理解,人体让哪个地方兴奋起来,就是往哪个地方调集津液,这是人体的基本模式,惊恐说明大脑缺津液了。后世治疗这种证一般用定惊止痉的药,什么蝎子蜈蚣川芎的,全部是些通窜化瘀药,这就是不顺应人体想问题,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伤寒》里是用白虎汤下热救津。到了这个阶段就已经很严重了,因为人体的自保模式一定是先保护大脑,大脑出问题了,一定是极期反应,若再用“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次逆治可能还能支撑些日子;再次逆治,病人很快就会死亡。
学医之道,治病分六经,太阳经的三个证型,中风、伤寒和温病,其原理至此已明了。可见,学医不难,真正的医就是用简单的东西去对付万病的。
温病,是另一种病,而非太阳病的分支。其主要的证状为‘渴’。
一、温病的纲领:发热而渴,不恶寒。
1、渴:内有热,热即为火,故人体自身反应是需要大量水份去缓解,故有渴的反应。
2、发热但不恶寒:身体内部大范围的内热,就像内部放了个火炉子,就像天冷时我们吃点热的或者热量高的食物后,身体感觉就不再怕冷。
二、温病的原理:
1、身体里的热排不出去,就会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随着程度的加深就会转为阳明里实病。
2、身体里的热排不出去同时又受到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的入侵,强强对攻,温病的程度会加重。
外邪只是雪上加霜,真正的原因还是没能及时灭火。
三、温病的程度:
1、 轻微的温病:内热+外寒(会有恶寒的现象,但不用加衣服,说明气血都聚集在内,体表虚)
2、 严重的温病:内热+外热
四、温病的二种类型:
1、 普通温病(无汗):内部的热程度不是很重,可使用麻杏石甘汤,麻黄开孔窍,杏仁上行宣气,下行润肠,石膏解上热的功效,协助人体自行解决,具体人体是从表解,还是从里解,完全顺应人体自己的反应。
2、 误治后(即发汗后)变为风温(有汗):风温是普通温病的加重版,由于不正确的治疗即汗出后,使身体内部严重伤了津液后,可使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方,清内热的同时滋阴润燥,同时补救消耗的津液。
五、温病的症状
1、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主热。
2、身重:因热走体表,导致肌肉中累积过多水分。
3、由于热往上走,故多体现为上热的症状,具体症状有:多眠睡、鼻息必鼾、呼吸粗重、面色赤红、午后犯困、鼻孔干等。
4、上热再严重时,会量消耗津液,舌头的筋膜组织缺少滋养后出现语言难出的症状。
5、上热的同时,身体的内部的热还会造成肠胃津液的消耗,导致宿便,产生大便臭,屁多的症状。
六、温病误治的种类
1、 汗法:汗法后相当于内有热,又撤了水,身体内部更是干烧的状态了。
2、 下法:更伤津液,会产生无小便,眼睛不能转动的现象。
3、 火法:用火熏蒸(艾炙,汗蒸等):轻则会发生热郁积在肌肉中皮肤会发黄色,黄为热,但不是黄疸的黄,如果是黄疸的话,是亮黄,说明是湿热。重则损失津液发生惊痫、惊恐,抽筋,说胡话等反应。如没有及时停止加热疗法,人会很快死亡。
4、一逆指的是误下了,再逆指的是火攻。
此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口渴。若口不渴还口水特别多,就算身体觉得燥热也不用银翘类。若想不停喝水,表寒则用大青龙类。不寒反热就用温病方。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