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头昏≠眩晕!经常眩晕,恐是疾病前兆,别小看

头晕≠头昏≠眩晕!经常眩晕,恐是疾病前兆,别小看

旷壮淳 2024-12-02 职场养生 920 次浏览 0个评论

说到“晕”,这应该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的现象——蹲久了站起来会晕、看电视看久了会晕、坐车坐久了会晕、早上起床太猛会晕……尽管我们经历了许多次的“晕”,但你是否真正了解过,那一刻究竟是“头晕”还是“眩晕”呢?虽然这两个词只相差一个字,但它们的含义和背后的健康隐患可是大相径庭。若长期将它们混为一谈,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晕”的具体分类。在医学界,眩晕只是头晕概念中的一种情况,另外还包括头昏、平衡不稳、晕厥前状态这三种,且这四种情况都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发生的。

眩晕是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多为病理现象。它主要表现为自身和视物旋转、摇晃,发作时患者常常站立不稳、不敢睁眼,可伴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血压波动等不适。

头昏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由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功能降低所致,与头颈和躯干的活动无关。主要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但不包括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这种晕没有旋转感,与眩晕是不同的。

昏厥前状态是发生在晕厥前的胸闷、心悸、头部昏沉、眼前发黑、乏力等征兆。

平衡不稳则会出现四肢姿势异常、运动迟缓、胸闷、胸痛、卧立血压压差大的症状。

接下来,我们要注意,眩晕很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在头晕中,眩晕是最为多见的,比例在50%以上,而且往往暗示着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眩晕又可分为周围性、中枢性、一般性3类。

  1. 周围型眩晕约占眩晕的80%。常见的病因有两种:一是耳石症,由于内耳平衡石错位引起,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眩晕与头位有关,如起床、转头、抬头等动作可诱发,但通常10秒以内会自行好转,之后会复发。治疗时主要采用耳石手法复位。二是美尼尔病,由于过度劳累、熬夜等引起内耳功能失调,导致内耳积水。主要表现为眩晕(时间通常在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等。治疗时主要是服用镇静类药物和扩血管类药物,情况严重的也可进行手术。

  2. 中枢性的眩晕也叫做后循环缺血,发生部位在脑干,包括桥脑、延髓以及小脑。常见病因有两种:一是前庭性偏头痛,女性患者较多,且多发生在月经前后,眩晕发作时常伴有畏光、畏声、视野缺损、恶心、呕吐、身体不平衡等症状。治疗原则是对症止痛或配合镇静药物,并适当休息。二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类情况病因复杂,老年患者多与动脉硬化有关;年轻的多与颈椎病变有关。动脉硬化患者常会伴有站立不稳、行走不便、肢体麻木、口齿不清、记忆力下降、胸闷胸痛、失眠多梦的现象;而颈椎病变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并可伴随脖子僵硬、头皮手指发麻现象,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

  3. 一般性眩晕的原因有很多,如肺部因素、心脏因素、血压因素、眼部病因、甲状腺疾病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眩晕呢?首先,我们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疾病痊愈后,其不适症状自然也会消失。在此期间,为了减少眩晕带来的跌倒、骨折等危险,我们还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穴位按摩,通过按摩攒竹穴、太阳穴、百会穴、风池穴等穴位来缓解眩晕的症状;二是补肝阴、固肾精,根据中医理论,情志不舒、长期郁怒、气郁化火等可导致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生眩晕,因此若伴随耳鸣、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的眩晕,重在补肝阴;而肾精亏损,髓海空虚,则也会发生眩晕,并伴随神疲健忘、昼尿频多等现象;三是益气补血,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也会引起眩晕,此类人群还常面色苍白、浑身无力、胸闷气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眩晕现象,从而维护我们的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头晕≠头昏≠眩晕!经常眩晕,恐是疾病前兆,别小看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