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一个距离我们一万七千里的南美国家,其饮食文化却与中国有着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当你走在首都利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吃饭(CHIFA)”招牌足以让你感受到这种相似。在大多数南美国家,人们的主食多为面食和玉米,而秘鲁却对米饭情有独钟。
“CHIFA”一词在秘鲁人口中读作广东方言发音,它代表了当地大量的中式餐馆,以及融合了秘鲁本地风格的中式烹饪方法。有人戏称,秘鲁是中国人无需带方便面和老干妈也能旅行的国家。
中餐对秘鲁日常习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已经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秘鲁人将各种中式美食印在邮票上,以此表达他们对中餐的喜爱。然而,这种热爱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华人从屈辱走向光荣的奋斗史。
秘鲁的华人,通过种植稻米、甘蔗、蔬菜、杂粮等方法,以及引进良种,极大地提高了秘鲁的农业生产。其中,华人戴宗汉对农业做出的贡献尤为显著。他通过反复探索实践,创造了一种叫“平面弯形引水法”的方法,成功实现稻田的自流灌溉,使秘鲁北部变成全国第一产米区。此外,他还耐心总结培育良种,大胆改革插秧技术,并探索和推广播育壮秧的方法。1963年,他创办种植水稻技术中心,将当地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至5倍。
华人不仅带来了种植技术,还将饮食习俗带到了秘鲁。一开始,秘鲁人对中餐抱有偏见,但华人凭借着他们的耐心和烹饪手法,逐渐征服了秘鲁当地人的胃。如今,秘鲁人称呼许多中国蔬菜,如姜、白菜、菜心、苦瓜等,都是根据广东话发音,而不是采用拉美传统的西班牙语叫法。
如今,华人在秘鲁已经有了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当地参政基本没有了种族障碍,不像在拉美其他国家那样,华人大多只能以经商为主。这一切,离不开过去150年来当地华人的艰苦付出。
秘鲁的华人故事,是一段从屈辱走向光荣的奋斗史,也是一段中餐文化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繁荣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