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中,这些长在身上或脖子上的“小肉球”被称为丝状疣,俗称瘊子。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公母”之分,只是由于发病有先后,给人一种“公母”的错觉。这些“小肉球”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或黏膜引起的表皮赘生物,好发于身体或颈部。它们倒立在皮肤表面上,看起来就像一颗颗稳定的小球,颜色可能是褐色、淡褐色、正常肤色或灰色。具有传染性,可以连成一片生长,通常没有自觉症状。
这些“小肉球”的出现,通常与免疫力功能低下有关,可能是感染了HPV病毒或艾滋病病毒。除了出现在身体、颈部外,额头、眼睑等部位也容易出现。

总的来说,这些“小肉球”的出现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或艾滋病病毒感染所致,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皮肤或共用日常用品传染。如果免疫力功能低下,接触了这些患者或感染了HPV病毒,会导致病毒在人体内繁殖,皮肤上逐渐出现这些“小肉球”。这些“小肉球”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系统,导致皮肤过敏、癌变或免疫系统性疾病。
有些朋友会尝试用手抠掉或旋转拧掉这些“小肉球”,但这并不是科学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甚至化脓。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这些方法。因为这些“小肉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里面含有病毒,如果用手触摸或弄破,可能会导致病毒扩散到其他部位。另外,如果伤口被细菌感染,还可能导致化脓,甚至毁容。
那么,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可以去除这些“小肉球”呢?
中医治疗:可以选择养阴平肝、活血软坚的治疗方法,如使用马齿笕、板蓝根、紫草根、生薏米、赤芍、大青叶、红花、穿山甲等清热解毒、活血软坚的草药。
局部肌注聚肌胞2mg,每周2次。
局部可以使用多种化学药物治疗:
1. 如:足叶草酯(鬼臼树脂)、乌鸦胆子等中药粉涂抹于患处,但面部慎用,因为足叶草酯、乌鸦胆子有腐蚀作用,可能损害皮肤。每天涂抹1~2次于“小肉球”的根蒂部,使其逐渐脱落。
2. 使用5-氟尿嘧啶软膏涂于患处后包扎,或用20%~40%碘苷(疱疹净)外涂于患处。但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斑、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3. 对于单个较大的“小肉球”,可以选择2.5%碘酊0.1~0.2ml,或高渗盐水(18%)加2%普鲁卡因0.5~1ml,进行根蒂部注射,每周1~2次,2~3次后即可脱落。
4. 新鲜马齿笕捣烂后敷于患处,连续使用,直至脱落。
民间治疗法:在民间,有人使用丝线捆绑“小肉球”的根蒂部,利用缺血和营养或血液供应不足的原理,使瘊子枯死并脱落。这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而且安全,不需要特殊技术。
西药治疗:一般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疗法、手术治疗等。
- 冷冻疗法:通过低温液态氮的物理特性,使局部组织皮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组织细胞坏死、局部麻痹,从而去掉表皮外的“小肉球”。
- 激光疗法:通过激光仪器产生高温对皮肤创伤细小的一种切除皮肤表面的“小肉球”。但此方法治疗后患者容易复发。
- 电灼热疗法:采用适度的电流去掉表面皮肤上的衍生物,再用火化放电灼除残存的病损,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去掉皮肤上的“小肉球”,但也可能复发。

我是全科黎医生,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知识。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支持。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了解如何处理身上的“小肉球”。谢谢大家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身上或颈部的小肉肉球,该如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