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故事:石菖蒲化湿开胃

《本草纲目》故事:石菖蒲化湿开胃

徐晓怡 2024-11-18 果蔬养生 155 次浏览 0个评论

[时珍曰]:国初周颠仙对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饮水。问其故,云服之无腹痛之疾。高皇御制碑中载之。…又按葛洪抱朴子云:韩众服菖蒲十三年,身上长毛,冬袒不寒,日记万言。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饥不老,不知所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菖蒲“发明”

周颠,这位在金庸名著《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明教五散人”之一,其历史原型正是建昌(今属江西永修)人周颠。他从小得了疯颠怪病,父母无暇顾及,常将其关在家中。长大后,周颠常年在南昌街头乞讨为生。明太祖朱元璋早年与周颠交往甚密,周颠还曾教他服用石菖蒲以治疗腹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这段故事:明朝洪武年间,南昌的周颠因常跟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发现将士们常因水土不服而腹痛,于是他建议朱元璋细嚼菖蒲,用水送服。朱元璋服用后,腹痛症状得以缓解,并因此命人将周颠的故事刻在庐山碑石上。

此外,李时珍还转引了葛洪《抱朴子》中的记载,其中韩众因长期服用菖蒲而身体健壮,记忆力极佳;商丘子则因只吃菖蒲根而延年益寿。

石菖蒲,又称菖蒲、昌本、昌阳等,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其名称源于蒲类昌盛之意,故得名菖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名称有所变化,如西周时期的“昌本”,魏晋时的“水剑草”等,均与其生长习性或植物形态有关。

石菖蒲的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被用于治疗风寒痹、咳逆上气等症状。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则进一步指出其温肠胃、止小便利等功效。唐代的《药性论》及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古代医书均对石菖蒲的药效进行了详细描述。

石菖蒲的产地最初记载于《易经》,主产于陕西商洛地区。随着历史变迁,其产地逐渐扩展到安徽、四川等地,特别是明清时期,安徽和四川的石菖蒲被视为道地药材。

现代研究表明,石菖蒲的主产地已迁至东南地区,尤其是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九节菖蒲与石菖蒲在植物来源、外观性状、化学成分和功效应用上均有不同。九节菖蒲主要含酚酸类成分,而石菖蒲主要含挥发油类成分。

市场上常见的石菖蒲混用品或代用品有水菖蒲、金钱蒲、茴香菖蒲等。它们与石菖蒲在外观、断面特征、气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使用时需仔细鉴别。

石菖蒲的主要功效为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常用于治疗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等症状。

在配伍应用上,石菖蒲常与远志、郁金、柴胡等药材搭配,以增强其安神益智、解郁化痰等作用。

石菖蒲不仅药用价值高,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多种氨基酸和多糖,适合用于日常食疗药膳。

如菖蒲羹、石菖蒲猪心粥、茉莉菖蒲茶等,均有很好的安神解郁、养心安神作用。

石菖蒲因其独特的形象和习性,在观赏盆栽、中药香囊、手工艺品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石菖蒲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黄酮类、醌类、生物碱类等,其中挥发油类为其主要药效成分。

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均有积极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抗菌等效果。

石菖蒲在民间有众多验方,如治疗耳聋、记忆减退、胸闷恶心、霍乱吐泻、小儿遗尿症等。

石菖蒲虽好,但使用时需注意其禁忌,如阴虚阳亢、烦躁汗多者应慎用。

包秀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

梅全喜: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本草纲目》故事:石菖蒲化湿开胃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