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碎片化睡眠”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认为,相比于持续熬夜,频繁中断的睡眠更加可怕,因为这样的睡眠模式不仅无法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还可能对大脑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呢?
“碎片化睡眠”指的是晚上睡觉途中多次中断或醒来。与短暂、可能不被记住的“微唤醒”相比,这种睡眠模式的特点在于,人们能够明确感知到醒来的事实,并且需要再次努力入睡。
一位48岁的马女士表示,因为反复多次的醒来,她根本感受不到身体的休息。此外,对于那些在大活动前夜激动得睡不着、或是需要照顾新生儿和值夜班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长期的碎片化睡眠。
专家指出,在真正的有效睡眠阶段,即睡眠的第三、四阶段,血压、心率才能达到一天的最低状态,此时会排除体内代谢产物,使肌肉放松、解除疲劳。同时,大脑在睡眠中也会周期性地清除“垃圾”,维持正常的代谢和认知功能。然而,碎片化睡眠中人们无法进入深睡眠期,这可能导致无法彻底解除疲劳,不利于大脑清理垃圾,也会对身体代谢造成影响。
长期“碎片化睡眠”的人群容易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更多健康问题。例如,肥胖、糖尿病、打鼾等问题往往共存在一个人身上,这是因为打呼噜的患者在浅睡眠期徘徊,氧气不足或二氧化碳无法排出,导致大脑重新进入觉醒状态,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激素紊乱,引发多种疾病。
面对这一问题,专家建议,对于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人来说,主要可以尝试非药物干预。日常生活中,营造必要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避免强光刺激和噪音干扰。一些辅助睡眠的产品如白噪声睡眠仪等,虽然有一定帮助,但并非万能。
专家强调,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的活动、以及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都是改善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对于长期存在睡眠问题的人来说,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碎片化睡眠”确实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