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很多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已经感觉到,最近自己的血糖开始变得有些不稳定了呢?“天渐冷,血糖升!”这一季节性的现象,特别是在寒冬的夜间,更应该警惕,这是因为夜间血糖异常波动由于不容易被发现,更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那夜间哪些症状说明血糖高了呢?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使血糖变得更加平稳呢?
一、天渐冷,血糖升!
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的相关专家共识提到,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寒冷的天气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存在密切相关性。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夏天的血糖水平均低于其他三个季节,而冬天的血糖水平则为最高。
这主要与机体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强弱有关。
研究发现,其具有特别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我们都知道,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胰岛素抵抗造成的,其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一旦其效应变强自然血糖就会出现异常波动。
而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空气中,为了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机体就会通过大量代谢活动来产生热量,其中便包括刺激一些与胰岛素具有抵抗作用的激素(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就会使血糖升高,并出现短期内不受控的波动。
同时,一般冬季的光照相较于其他积极季节都略显不足,又由于寒冷的空气使患者暴露在室外的时间降低,人体无法通过获得足够的阳光而吸收足量的维生素D,尤其是一些体内维生素含量相对较低的中老年群体,同样会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而引起这种抵抗效应。
在光照减少及冷空气共同作用下,只会进一步增加胰岛素抵抗效应,使血糖管理变的更难。
不止是受光照减少,一般室外比较冷的时候,很多患者基本不会再去进行户外活动,一天的运动量同样会减少。多数患者也不习惯去健身房、体育馆等室内运动场所进行运动,这毫无疑问对于血糖的控制是十分不利的。
再加上,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的食欲一般都会大增,不由自主的就想吃很多东西来抵御寒冷;而新鲜蔬菜水果相对其他季节更匮乏。
不少地区的患者(尤其是北方)饮食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开始吃腌制酸菜、咸菜等高盐食物,火锅、烧烤等高油脂食物;而且冬天由于天气冷,人们也不怎么爱喝水,但由于应激反应等原因,越冷的时候越容易排尿增多,血液就容易出现浓缩,这些都不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
为了抵御外界严寒侵袭,人体也会发出一系列的自我调节机制。
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恒定体温调节之外,它还会为了不让更多的热量丢失,激活一些可以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的系统。
同时,血液中的NO水平也会随着外界温度降低而下降,直接影响到血管内皮功能的稳定性,诱发粥样动脉硬化,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一些列的异常,都会增加糖尿病性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所以说,“天渐冷,血糖升!”所带来的危害不单只是指数的升高,更多的是长期血糖异常波动所诱发严重并发症的危害。
而想要降低其危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出现早期征兆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尤其是在夜间,最不易被察觉的时间中。
二、夜间有这些症状,说明血糖高了
1)夜尿次数增多,出现明显口渴
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不是很好的时候,随着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更多的水分就会被吸引到血液中。
通常情况下,尿液在生成的过程中会遵循渗透压的原理(即从低→高移动),而糖尿病患者原尿中包含大量的葡萄糖分子和水分,使渗透压变高,这样肾小管就无法重吸收到水分,大量的水分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而且,血液中的糖分越多,尿频的概率越高,就好像我们平时腌菜一样,盐放的越多水分出的也就越多。
同时,肾脏24h对血液的过滤量是有阈值的(≈15L),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血糖浓度升高,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就会使葡萄糖和水分同时出现在最终尿液中。
不仅使尿量增加,还会诱发肾脏微血管病变,使肾功能受损,这个时候在小便中就会出现一些久久不易消散的细小泡沫。
特别是在晚上,当人体处于休息状态,身体在生物钟的调节下各项新陈代谢活动都会放缓,其中也包括对于胰岛素的调节,这会使夜尿频繁的现象更严重。
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晚上上厕所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夜尿次数大于两次以上,就要警惕自己是不是血糖没控制好。
而且,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随着大量尿液排除体外,身体的水分会相应的减少。
为了维持生理平衡,会刺激大脑相应神经区域发出口渴的信息,让患者通过主动的大量喝水,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尿频的同时,都会伴有口干、口渴的症状。
2)夜里睡眠质量差,早晨醒来疲惫不堪
夜间血糖升高的时候,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就会受到影响,使大脑神经系统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出现紊乱。
此时,包括呼吸、心率、体温调节、汗液分泌等功能都会变得不正常,这将直接干扰机体睡眠质量,可能会表现出难以入睡或是睡不沉,爱做梦,还容易从睡梦里惊醒,出现心慌、大量出汗等情况。
特别是,很多的糖尿病患者还伴有肥胖,平时夜间睡眠的时候会打鼾。一旦血糖异常升高,这种病症也会相应的加重,出现短暂性的缺氧,被憋醒的情况,同样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而在高糖的环境中,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岛功能下降,都会使血糖无法完全的进入循环系统中,为身体供能。当能量不足的时候,自然患者就会出现疲惫不堪的情况。而且这种状态不仅影响糖类的代谢,还会影响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如乳酸、酮体等),进一步加重这种疲劳感。
所以,如果突然变得晚上睡不好觉,早晨起床还异常的乏力,就要警惕可能是血糖升高了。
3)夜里皮肤瘙痒、手脚麻木
当体内血糖升高,血糖中多余的糖分会对血管造成慢性损伤,特别是一些远端的微小血管,更容易出现微循环不畅。
当皮肤上的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给,就会出现局部供能下降变得干燥,一旦皮肤表层受损后,外界稍有刺激就会感觉瘙痒难耐。
同时,长期的高糖环境还会加速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神经细胞内糖基化终产物的不断累积,会引起一系列的感觉功能紊乱及运动障碍等。
最为常见的就是,呈对称性的皮肤瘙痒(如双侧上肢或是双侧下肢)、手脚麻木(从远端开始,呈蚂蚁爬行感、针刺感、电击感等)和对割伤、烫伤等外界刺激的敏感度降低甚至是完全丧失。
而且,这类神经性的疾病所引起的感觉异常,在休息或是晚上会更加严重。白天的时候可能事情比较多,人的注意力没有那么集中,不会太在意偶尔的皮肤瘙痒或是肢体麻木。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那这种感觉异常就会更加难耐。
所以,当晚上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特别是频繁出现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是不是由于血糖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合理控糖,避免血糖异常波动的发生。
三、冬季如何更好的控糖
其实,提到日常生活中的控糖,无外乎饮食结构、运动等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其涉及的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还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恒心,特别是在冬季这样一个血糖最容易波动的季节里。
为了更好的控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比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用药和严格的血糖监测同样重要。
冬天受多种因素影响本身血糖就容易升高,更应该加强监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冬天天气比较冷,如果体温比较低的时候血液流动的也就比较慢,这时候采血监测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准(偏高)。那一些通过指尖采血监测血糖的患者,可以在采血前先用温水洗手,使采血部位体温不至于过凉而影响监测结果。
一旦出现血糖异常波动,需要及时就医,而不是私自随意增减药物。同时,目前来看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切不可根据“自我感觉”就停药或是增减计量,一定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科学服药。
在饮食上切忌暴饮暴食。特别是一到冬季,人们就喜欢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火锅、麻辣烫等)来抵御严寒,这样很容易使血糖失衡。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少食多餐,控制每天进食总热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菌菇类、芹菜、萝卜等),保证每天至少1.5L的饮水量,来防止体内过量水分的流失,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
而且就算天气比较冷,也不可以停止运动。每天尽量要保证不少于30min的中低强度运动,来提升自身免疫力,降低血糖的异常波动频率。可以选择慢跑、室内瑜伽、八段锦、乒乓球等。
不过,最好不要在早晨起床还没吃饭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这样极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一些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中老年患者。最好还是选择饭后一小时再开始运动,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血糖波动。
同时,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好习惯,每天尽量在晚上十点前入睡,早晨五点左右起床,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过长或是过段的夜间睡眠都不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也要尽量保持心胸开阔,少生气,多与人沟通、聊天,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血糖的影响。
总而言之,相比其他季节,冬季血糖确实更容易升高。如果夜间出现尿频、口渴、睡眠障碍、疲劳以及皮肤瘙痒、四肢麻木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以防血糖悄悄的升高了而不自知。生活中也要寻找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张宏波,辛华.糖尿病血糖波动与季节变化的相关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5):1.
[2]陈海冰.糖尿病患者冬季更要稳血糖[J].健康指南:中老年, 2021.
[3]黄尹.糖尿病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
[4]陈安修.警惕糖尿病早期症状[J].益寿宝典, 2018, 000(017):P.14-14.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糖尿病人注意:夜间若有这些症状,说明血糖高了,要抓紧控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