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性反应状态疾病,其病变呈连续性,且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临床症状多见腹痛、腹泻、便脓血便,具有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的规律,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近年来,国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多见于青壮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20到49岁。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症状
发作期类似急性痢疾,以邪实为主,缓解期则以正虚多见。经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在发作期,湿热之邪与肠中气血搏结,损伤肠络,热毒化腐成脓,故可见脓血便。又影响大肠气机传导,气机阻滞,故可见腹痛、里急后重。虽有脾虚之本,但常被标实掩盖,当急则治其标,先以清热化湿解毒之品,如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若见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以时发时止,终年不愈为特点,则根据休息痢发作期,宜治以温中清肠,调气化滞,常用连理汤加减。缓解期虽无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但由于病程日久,正气耗伤,损伤脾肾,或致脾气亏虚,或致脾肾阳虚,或致阴血亏虚等。此期虽以正虚为主,但因脏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故余邪未净。因而,在固其根本的同时,亦应关注邪之走向,及时干预。治疗时常用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温阳补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治法,兼顾余邪留恋。
二、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认识
- 脾胃虚弱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为结直肠,与中医脾胃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无度,或暴饮暴食,或思虑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气血,都会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会导致脾胃运化腐熟水谷的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脾气运化失权,升清降浊失常,日久清浊不分,湿浊壅滞,湿食交阻于大肠,久而久之发为泻痢。
- 外感邪气
环境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显著的影响。人体感受时令之邪,正邪搏结于表,若正气不足,易导致邪气入里,时令之邪郁而化热,湿热邪气内蕴脏腑,致腑气不通,湿热壅滞,久之损伤肠络。湿性重着粘滞,易导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粘滞不爽,有排便不尽感。湿为阴邪,阻遏脾胃气机,脾胃运化无权,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致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大便溏薄或泻泄。且湿热之邪缠绵难去,表现在临床上就是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热为阳邪,热邪日久可生湿,湿邪亦可化热。湿热搏结于肠道,气机不通,脾胃运化失常,损伤肠络,湿热熏蒸,滋生脓血。因此,临床上辨证论治应既清湿邪,又退热邪,做到湿热兼顾。
- 饮食不节
对溃疡性结肠炎而言,饮食不节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也是导致该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古代医学文献对饮食不节亦有论述。《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就是长期的饮食不节,引起脾胃受损。《明医指掌》云:“痢之作也……盖平素饮食不节……饮食停积,湿热熏蒸,化为秽浊”。由此可见,饮食不节容易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加重症状发生,是本病发生发展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 情志失调
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应,持续的负面情绪刺激会对人体产生重大影响。会使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进而造成脾胃升清降浊失调,以致湿浊雍滞肠道,形成下痢。现代研究证实,人的神经,胃肠以及内分泌功能都随着情绪的改变而变化。对于老年人而言,更易因为情绪的剧烈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情志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发病诱因。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
- 灌肠治疗
中药灌肠是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升高消化道局部血药浓度。由于消化道具有极强的吸收功能,中药进入肠道后,直接与肠液混合,通过直肠黏膜静脉丛和淋巴系统进入人体。有效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药物的吸收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
- 针刺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所特有的手法。针灸的优点是通过体外用针的方式调和人体的经络,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这种治疗方法临床属于“内病外治”。经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针灸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应。
- 分期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当注意区分发作期及缓解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发作期要抓住主要矛盾,缓解期标本兼顾,多脏同治。
四、总结
随着医疗水平的飞速提升,中西医诊疗溃疡性结肠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针对中医而言,首先明确疾病的证型,可以更好的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通过聚类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溃疡性结肠炎,作为消化系统疑难病,如何根治及预防 》